當奇瑞風云 X3L 在天門山 999 級天梯上失控溜車、撞擊護欄的巨響回蕩在山谷時,這場本想彰顯性能的營銷秀,瞬間淪為品牌信任崩塌的起點。盡管奇瑞 15 小時內連發 4 次致歉聲明,卻仍被《北京日報》銳評 “修復不了天梯之傷”。作為深耕汽車圈十年的博主,今天就來拆解這場鬧劇背后的商業病灶與修復困局。
要理解這場危機的嚴重性,首先得還原事件的核心脈絡。天門山天梯絕非普通測試場 —— 全長近 300 米、垂直落差 150 米,臺階寬僅 30 厘米,平均坡度 45°,局部超 60°,連進口越野車都鮮少挑戰。奇瑞選擇這里測試風云 X3L,顯然是想復刻路虎當年的成功營銷,為這款上市兩月、銷量未達預期的車型造勢。
但現實給了沉重一擊:11 月 12 日中午,測試車輛因防護繩固定點卸扣脫落,動力受阻后溜車撞壞 12 米護欄。更刺眼的是,為這場商業活動,景區臨時關閉天梯兩天,2300 余名游客被迫繞道,公共資源淪為營銷道具。
奇瑞的四次致歉堪稱 “危機公關反面教材”:第一次避重就輕說 “場景引發誤解”,第二次模糊回應 “設計欠妥”,第三次用 “刷程序升級” 敷衍車主,直到第四次才辭退營銷負責人、推出無理由退車政策。可正如《北京日報》所指出的,這種 “擠牙膏式道歉”,修復得了護欄,修不好信任裂痕。
北京日報的銳評并非苛責,而是戳破了奇瑞乃至行業的深層病灶。這場事故暴露的問題,早已超越單次營銷失誤。
奇瑞的核心錯誤,是將商業利益置于公共安全與游客權益之上。天門山天梯作為 5A 級景區核心通道,護欄本為行人防護設計,根本無法承受 1.6 噸汽車撞擊。這種 “野生測試” 既無專業測試場的安全認證,又缺乏應急配套,本質是用公共風險換流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并非個例。近年來車企扎堆 “極限營銷”:從懸崖峭壁到高原險道,把公共空間當秀場,卻忘了 “測試的價值在數據,而非噱頭”。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城市 SUV 挑戰 60° 臺階,本身就是 “違背產品定位的表演”,何來技術說服力?
2. 內部管控失效:部門墻比天梯更難逾越
事故中的一個細節耐人尋味:當媒體致電奇瑞客服時,對方竟表示 “未接到活動通知”。這種前端營銷高調造勢、后端部門一無所知的割裂,暴露了企業內部的管控漏洞。
從策劃到執行,多重疏漏層層疊加:安全防護繩卸扣這種基礎配件未做雙重檢查,對景區天氣、路面濕滑的風險預估為零,甚至未明確活動審批流程 —— 張家界文旅局直言 “普通活動無需報備”,暴露出企業對合規性的漠視。這種 “營銷拍腦袋、執行掉鏈子” 的管理模式,遲早要付出代價。
奇瑞多年打造的 “技術奇瑞” 標簽,在這場事故中搖搖欲墜。有車主爆料同型號 SUV “連小區地庫陡坡都爬不上去”,與天梯測試的 “性能神話” 形成諷刺對比。更致命的是,前三次致歉始終回避 “是否造假”“性能是否達標” 等核心問題,讓消費者覺得 “車企把我們當傻子”。
數據不會說謊:事件發酵期間,風云 X3L 訂單量暴跌 62%,品牌好感度從 78 分跌至 51 分,創下近三年新低。這印證了一個真理:汽車消費的核心是信任,一次虛假營銷的殺傷力,抵得上十次技術宣傳。
奇瑞承諾 “全力修復護欄”,但《北京日報》點出的 “天梯之傷”,本質是信任與規則的雙重創傷,其修復難度遠超物理損壞。
品牌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崩塌只需一瞬。奇瑞的四次致歉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始終在 “平息輿論” 而非 “解決問題”。反觀 2023 年某新能源車企因續航虛標道歉時,不僅公開真實數據,還對車主進行現金補償,最終贏回諒解。
而奇瑞直到第四次才拿出實際行動,此時消費者已形成 “敷衍”“造假” 的刻板印象。正如一位車主所言:“我不退車,但下次再信奇瑞,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種心理隔閡,絕非短期政策能消融。
2. 規則空白:公共空間的營銷邊界在哪?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監管盲區,讓 “修復” 失去制度支撐。張家界文旅局稱 “普通活動無需報備”,景區憑 “成功先例” 就放行高風險測試,職能部門缺乏明確的戶外測試監管細則。
這意味著即便奇瑞修復了護欄,若沒有明確規則界定 “景區能否做汽車測試”“測試需滿足哪些安全標準”,未來仍會有車企重蹈覆轍。而規則的制定需要時間,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的平衡,遠比修復護欄更復雜。
3. 行業沉疴:浮躁營銷難改功利本性
奇瑞的失誤,是行業浮躁心態的縮影。在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白熱化的當下,車企急于尋找差異化賣點,卻不愿在研發上深耕。數據顯示,奇瑞年銷量從 2015 年的 56 萬輛增至 2023 年的 188 萬輛,但質量投訴率同比上升 240%,這種 “重營銷、輕品控” 的傾向,正是 “天梯之傷” 的根源。
要修復這種沉疴,需要整個行業回歸理性:把錢花在發動機調校、安全冗余設計上,而非天梯上的表演;把精力放在用戶真實需求上,而非熱搜話題里。但在短期銷量壓力下,這種轉型談何容易。
《北京日報》的銳評,與其說是批評奇瑞,不如說是給所有車企敲警鐘:汽車品牌的 “天梯”,從來不是險峰上的噱頭,而是研發、品控、服務筑成的基石。
奇瑞的 “天梯之傷” 終會愈合,但它留下的教訓值得銘記:在流量狂歡的時代,企業更需守住安全與誠信的底線。畢竟,能讓消費者真正買單的,永遠不是 “征服天梯” 的表演,而是 “放心開十年” 的可靠。
對于奇瑞而言,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再發第五次致歉,而是用持續的品質改進與透明的溝通,一點點熨平信任褶皺。否則,再多的道歉,也填不滿信任的裂縫。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