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剛破了4%,華爾街那邊一陣驚呼,美國這次是真把俄羅斯的油龍頭往死里掐。
誰干的?特朗普政府。
這回他們祭出“迄今為止最狠”的手段,把俄羅斯最大兩家石油公司,Rosneft和Lukoil,一塊打進制裁名單里。
比狠的,還真沒有。
其實風向幾天前就有跡象。
美俄元首原本要在布達佩斯碰個頭,結果臨門一腳黃了。特朗普說,沒必要浪費時間搞一場“毫無意義的會面”。
這話傳出去,所有人都懂,是談不攏。
烏克蘭停火問題上,美俄卡脖子卡死了。
俄方那邊的拉夫羅夫當天表態,說“立即停火”根本是掩蓋沖突根源,還違背了兩國總統之前的共識。
意思是,美方想凍住戰線,讓俄羅斯當下做止損。
可這在克里姆林宮看來,就是逼著他們吞下半口氣。
所以會晤才黃了,這一下成了后續經濟制裁的導火索。
有意思的是,這回動手的不是拜登。
要知道,拜登政府在一月份其實就制裁過俄羅斯的另外兩家大廠,Gazprom Neft和Surgutneftegas。
但當時他們沒敢碰Rosneft和Lukoil,怕全球油價又飛。
結果特朗普一上來,顧不上這些考慮,直接上重錘。
四大石油巨頭,全軍覆沒,俄羅斯能源版圖被按下暫停鍵。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得也很直白,美國準備好進一步行動。
換句話講,這只是開始。
制裁一出,國際原油立刻反彈超過4%,市場立馬慌了。
分析師Amrita Sen看得明白,她說這樣下去,俄羅斯的油出口會越發復雜。
原因其實不在俄羅斯在挨揍,而在買家那邊。
亞洲買家會被逼著減少采購。
俄羅斯的處境不太妙。
2022年它就曾經把出口從歐洲轉到亞洲,那時還算靈活。
可這兩年眼看全球能源價格一路往下滑,再加上印度買俄油還得被美國收二次關稅,利潤全磨沒了。
這時候如果石油再被卡出口,俄羅斯的資金流就真可能要斷。
這次操作的核心目標,美國人自己都沒藏,白紙黑字寫著,削弱俄羅斯的資金流。
這可不是象征性動作。
Rosneft的體量,僅次于沙特阿美,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商。
拿下它,意味著實際上掐住了俄羅斯外匯的主要入口。
有人說,這更像是一場“外交失敗”的延長賽。
特朗普原本想用一次元首會面,從僵局里撈點成果,順便給自己外交加分。
結果談崩。
一轉頭,就改走“硬路子”。
這風格倒真有他的味,先拍桌子,再逼對方讓步。
前幾天的動向你要是連起來看,就更有意思了。
他原本似乎準備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導彈,擺出強硬姿態。
但和普京通完電話后,態度突變。
接著又在白宮和澤連斯基鬧出新的沖突,氣氛僵得要命。
這連環套一串下來,看得出特朗普對烏克蘭這件事的失望已經攢到頭上。
他現在等的不再是烏克蘭勝利,而是俄烏“就當打成這樣”,趕緊找個臺階停火。
美媒分析得也挺準確,說白了,美方希望以當前戰線為基礎停火。
這就是默認頓巴斯“割裂”。
俄羅斯當然不能答應。
所以特朗普的這次強硬,不光是針對俄羅斯,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給烏克蘭和歐洲敲警鐘。
歐洲那邊動作也沒慢。
就在美國宣布制裁后,歐盟跟上了。
斯洛伐克本來還有些猶豫,一松口,方案馬上要過。
丹麥官員早早放風,說歐盟將在2027年1月1日前禁掉俄羅斯液化天然氣進口。
配合得相當默契。
美國發力制油,歐洲掐天然氣。
一唱一和的氣氛,頗有點舊冷戰的味了。
不過話得說清楚,歐盟這回不是鐵血跟隨。
它才是真怕被“氣”著。
歐洲的能源依賴俄羅斯太深,2022年后的那次斷供讓各國企業心里都有數。
所以這次他們拖到斯洛伐克改口才敢上。
可當美國這邊的制裁一落,歐洲就算再怯,也得順勢點頭。
從全局看,特朗普出手有兩重考量。
一是國內政治需要,他得拿出“對俄強硬”的姿態穩內線。
二是經濟算計。
能源價格漲4%,對美國頁巖油商可算天上掉餡餅。
漲價意味著利潤,既能打擊俄羅斯,又能養自己人。
這場制裁是政治操盤,也是生意盤算。
可這種操作的另一面,是全球買單。
油價上漲對歐洲是壞事,對亞洲更是壓力。
印度被征二次關稅、亞洲買家縮水,這些都是連鎖反應。
市場預期一旦亂,美國能多賺點,但世界經濟可就要跟著顛簸。
很多人沒注意到,這還是特朗普政府第一次就俄烏沖突施加直接經濟成本。
之前大多是議論、威脅、口頭警告。
這次是真刀真槍上。
他如果真把這條路線走到底,美俄關系基本就回不去了。
因為俄羅斯一旦認定這是金融戰,它的報復方式絕不會只停在紙上。
從另外個角度看,這也象征著特朗普團隊的政策轉彎。
最初他喊“交易優先”,想和俄羅斯搞點靈活空間。
如今一看,談崩比談成更能加分,于是干脆按掉溫面,給全球上了一堂“美式現實政治”的課。
外交沒成,油價倒先漲了。
這就是現在的美國外交邏輯,談不動就掐脖子,掐完再談。
看似混亂,實則是套路:用經濟壓力逼出政治讓步。
只不過,這回俄羅斯的耐性,看起來已經到頭。
接下來會怎么走,不用往遠處看。
從布達佩斯那場沒開的會開始,一連串動作、宣布、反制,全都指向一個事實:
兩邊都不打算讓步。
僵局,再次落地在戰爭和能源賬本之間。
而制裁名單上的那四家俄羅斯石油企業,就成了這場博弈里最清晰的注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