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特朗普一錘下去,俄羅斯油桶差點砸到自己腳上。中印國企動作比誰都快,制裁剛宣布,第二天就“暫停”俄羅斯海運油。是怕了?是演戲?還是另有圖謀?背后這盤棋,比油還滑。
話說回來,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揮舞金融大棒,但這次出手,顯然是奔著“連鍋端”去的。二級制裁機制的狠辣之處在于:不是只制裁俄羅斯,而是告訴全世界——只要你敢跟俄羅斯做油的生意,就別想再碰美元。美元霸權,不光是印鈔的特權,更是懲戒的利器。
這一下,中國四大國有石油企業和印度幾家國有煉油廠集體踩了剎車。不是不想買,而是不敢動。特朗普這一拳,打在俄羅斯臉上,疼在中印心里,嚇得全球油市神經抽搐了一整天。
可問題來了:中印真會就此放棄俄羅斯這個“大打折”的油桶嗎?俄羅斯會這么輕易被掐住命門嗎?特朗普又打的是哪一招?這背后,是一場能源、金融、地緣政治的三重戰爭,打的不是油價,是秩序。
先看招數,特朗普這次用了“極限施壓”的老套路,但升級了武器。這不是簡單的對俄制裁,而是變相封殺所有敢“搭俄羅斯順風車”的國家企業。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之前在美歐制裁下撈了不少便宜俄油,現在被直接點名警告:要油還是要美元,自己選。
美國哪怕自家油價也可能跟著波動,也要硬上。這不是不講理,這是講政治——打的就是美元信用牌,把“世界結算權”變成“全球指揮棒”,誰不聽話,誰就出局。
問題是,中國和印度真就聽話了?不,一點都不傻。暫停,是“暫停”,不是“停止”。這是典型的“先踩剎車,再看形勢”。不是慫,而是精。
中國國企每天海運買俄油約五十萬桶,占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民營煉廠兜底,有些已經被美國點過名。現在國企暫停,民企還在買,管道進口也沒停,說明中國不是斷供,而是在換姿勢。
印度這邊更有意思。去年開始就逐漸從俄羅斯撤了部分訂單,轉向中東。不是因為怕制裁,而是早就看出形勢不妙。現在一看制裁真來了,順勢表個態,反倒讓美國覺得你“識大體”,外交空間一下拉大。一邊拿中東價格談判,一邊保留與俄羅斯的渠道,只要不高調,油照樣能進。
中印的“暫停”,更多是一種策略性試探:你美國到底有多狠?你制裁到什么程度?我稍微示弱一分,看你出幾分牌。這不是被嚇住,而是在博弈。
再看俄羅斯,才是真正坐立難安。中印加起來,占了俄羅斯海運石油出口的九成。一旦這兩家主顧說“先不買了”,俄羅斯立馬庫存爆滿,油輪停航,價格跳水。別說賺錢,連戰場上的油料都要緊張。
是的,俄羅斯還有管道出口、有折扣策略、有“制裁同盟”——比如伊朗、朝鮮、委內瑞拉。但請問,這些國家有錢買嗎?能替代中印的體量嗎?連普京都知道,失去中印這個“后門”,等于油源被堵,錢袋被掐。
而特朗普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不是讓俄羅斯完蛋,而是讓它喘不過氣。財政斷糧、戰事受限、外交孤立,一舉三得。
可俄羅斯真就沒牌打了嗎?未必。別忘了,俄羅斯賣油不只是為了掙錢,更是為了維持戰略籌碼。如果中印真不買,俄羅斯可能直接上“以油換援”的劇本——比如給伊朗軍火、給朝鮮糧食、給非洲債免,換支持、換聯盟、換立場。不是輸不起,而是輸得起。
更何況,俄羅斯人最擅長“困獸猶斗”——盧布貶值?那就強制本國結算。財政緊張?那就加稅壓企業。沒人買油?那就更大折扣給地下渠道。只要不認輸,就不算輸。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場“制裁的游戲”,但未來可能是一場“結算的戰爭”。特朗普動用美元霸權,逼世界選邊站。可用得越狠,反彈越大。中國早已在推人民幣結算,印度也在試水盧比油貿。
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被制裁者聯盟”更是想搞一個去美元的金磚支付系統。
這才是最深的一層:美元制裁的極限,就是美元體系的邊界。
如果全世界都怕了美元,不敢買俄油,那特朗普贏了;但如果全世界開始想辦法繞開美元,那美國就危險了。
中國現在在做的,不只是“暫停”,還是籌備——人民幣油碼頭、上海能源交易所、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這不是備胎,這是新車。
印度更是聰明人:既不站隊,也不表態,左右逢源,誰都不得罪,誰都不靠死,真要是美元霸權出事,它第一個笑納折扣油,順手再談一波地緣安全。
特朗普這次夠狠,但未必能贏。狠有用,但狠不是萬能。
中印的“暫停”,是試探,不是投降;俄羅斯的“困境”,是現實,不是絕境;全球的能源游戲,才剛剛開始。
不要以為“制裁”就能解決問題,制裁只是讓問題變得更復雜。今天是石油,明天可能是天然氣、糧食、稀土,甚至是芯片、網絡、支付系統。特朗普把世界逼向分裂,結果可能是美國自己站在了一個“美元孤島”上,四周都是“不聽話的買家”。
這不是特朗普的勝利,而是全球秩序的又一次警鐘。
問題是,這鐘聲敲響時,有人聽懂了,有人還在裝睡。你是哪一種?
對此,您有什么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