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陰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證實將率團前往吉隆坡,和中方舉行經貿會談,核心議題圍繞稀土出口管制和雙邊貿易平衡展開,然而這次美方代表團名單上少了一個關鍵人物: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貝森特在啟程前的表態也是充滿了火藥味,稱中方稀土出口許可制度"既不可行,也不可接受"。
盧特尼克的缺席并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是美國內部政策路線激烈博弈的直接結果,這位商務部長近期推出的"50%規則"引發了一場連鎖危機:該規則將持股或控制權超過半數的中資關聯企業納入出口管制黑名單,導致數千家中國企業受到波及。
中方隨即采取對等反制措施,宣布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一政策組合拳直接擊中了美國制造業的軟肋。
稀土管制的威力立竿見影,數據顯示多種稀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美國本土制造業陷入供應鏈恐慌,高度依賴稀土材料的國防、航空航天和高科技產業面臨巨大壓力。失去中國稀土供應,就意味著美國關鍵產業鏈可能陷入癱瘓。
據透露特朗普在內部會議中公開訓斥盧特尼克"擅自作主搞砸談判節奏",這位商務部長主張的強硬路線引發的反噬效應,使其暫時失去了參與核心談判的資格。
盧特尼克甚至在電視節目中公開推卸責任,聲稱"最終決定由總統作出"、"請記住,我只是個部長",這種言論從側面反映出美方在貿易戰中的困境和內部分歧。
與盧特尼克的缺席形成對比的是貝森特的強硬表態,貝森特稱他對與中方官員進行兩天“充分”會談抱有信心,認為這將為兩國領導人的順利會晤奠定基礎,還強調特朗普“高度尊重”中方。
隨即他又他放話威脅,稱當前中美高級會談“沒有任何事情是板上釘釘的”,“所有選項都在考慮范圍內”。
這種軟硬兼施的姿態,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內部"強硬派"暫時占據上風的態勢,然而貝森特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聲音發顫、目光游移地表示,特朗普對中國100%關稅未必實施,這與其此次強硬表態形成了微妙反差。
美方這次談判策略暴露出明顯的矛盾心態,貝森特指出美中貿易代表即將在本周末會面,他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已經在上周五先行通話,從程序上看,美方展現出談判誠意。
但從內容上看,美方要求中國取消稀土反制才同意將關稅休戰延期,這種"以壓促談"的策略顯然不切實際,中方堅持出口管制符合國際通行規則,是對美方單邊行動的必要回應,而貝森特則回避美方挑事在先的事實,一味要求中方讓步。
這場談判的深層背景更值得玩味,特朗普政府此前設定的三個條件分別是芬太尼、大豆和稀土,顯示出其試圖在多個領域同時施壓中國的戰略意圖,然而事關11月份中美關稅貿易能否延期"休戰",美方多次威脅表示要求中國取消稀土反制,這種策略的成功概率極低。
美媒對此表示擔憂,認為中方不太可能同意這種交換條件,因為稀土管制問題對標的是美方的對華管制,用關稅戰"延期"作為交換顯然不對等。
盧特尼克的缺席與貝森特的強硬形成的"一退一進",本質上反映了美國在對華博弈中的底氣不足,美方一方面希望通過強硬姿態迫使中方讓步,另一方面又擔心過度施壓導致局勢失控。
這種矛盾心態在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中屢見不鮮,也是美方在多輪中美經貿磋商中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的根本原因。
吉隆坡談判的走向不僅關乎稀土等關鍵產業鏈的穩定,更將影響中美經貿關系的基本盤,盧特尼克的缺席為這場談判增添了變數,但貝森特的強硬表態預示著短期內達成妥協的可能性較低。
無論結果如何,中國堅持原則、理性應對的態度不會改變,在全球化深度發展的今天,合作共贏才是中美關系的正確方向,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終將走入死胡同。
信息來源
美財長:美貿易代表已前往馬來西亞,將與中方會談 觀察者網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