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自建國以來,是后起之秀,從獨立自主到如今在國際上獲得認可,都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和西方“斗爭”這么多年,一直有個奇怪的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總能在一些中國大事上搶先一步發聲,比方說中國軍隊的調動、科技新進展,甚至政策調整新動向。
那么,為什么他們的媒體比我們自己的人還要早早知道?是他們的專家真的分析能力很厲害嗎?還是存在情報泄密工作。
竊密手段貫穿古今
很多人覺得間諜只存在于諜戰劇里,但現實比劇本殘酷得多。
建國初期,1950年破獲的劉青石間諜案,就很有代表性。劉青石曾在國民政府國防部任職,建國后隱瞞身份混入某軍事機關,利用職務之便收集軍隊調動、武器裝備等情報,通過秘密電臺發給臺灣特務機關,再轉交給美國。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初期,這些情報直接威脅到志愿軍的作戰部署。好在國家安全部門及時偵破,抓獲相關涉案人員20余人,切斷了這條危害極大的情報線。
進入現代,人力竊密依然是西方情報機構的重要手段,郭萬鈞案就是典型中的典型。作為東風-31戰略導彈的核心技術專家,郭萬鈞手握國家最頂級的國防機密。
90年代初,他結識了沃維漢,被對方用金錢和利益誘惑,一步步陷入深淵。從90年代中后期到2003年,郭萬鈞把7份關鍵導彈情報拱手送出,包括射程參數、設計細節這些核心數據。這些情報先流向臺灣,最終落到美國手中,讓西方對中國戰略武器的了解前進了一大步。
2005年,國家安全部門成功破獲此案,2008年兩人被執行死刑,算是給國家和人民一個交代。值得一提的是,這類高科技領域的泄密,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彌補技術代差上的信息缺口。
2016年,江蘇連云港漁民張小子出海捕魚,起網時發現漁網里多了個球形物體,上面印著外國文字和復雜的線路。經專家鑒定,這是境外情報機構投放的海洋竊密裝置,專門收集我國近海的水文數據、艦船聲紋等信息。
這些數據看似普通,卻能為潛艇航行、艦船部署提供關鍵參考,直接關系到海防安全。
中國的間諜都藏在哪里?
很多人對“間諜”的印象還停留在西裝革履、暗藏手槍的形象上,但現在的竊密者早就換了“馬甲”,他們可能是高校里的教授、科技公司的工程師,甚至是身邊看似普通的同事。
之前看過一個文章,說間諜一般都藏在非常重要的部門,比如首先是國防科技領域,這是境外情報機構重點滲透的目標。除了前面提到的郭萬鈞案,還有不少觸目驚心的案例。
國防科技領域的竊密之所以高發,是因為這些信息直接關系到國家主權和安全。試想,一款新型武器的研發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旦核心技術泄密,不僅讓前期投入打水漂,還可能讓對手針對性地制定反制措施,使我國在軍事對抗中陷入被動。
其次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這里成了竊密者的“人才基地”。高校承擔著大量國家級科研項目,聚集了眾多頂尖人才,而且學術交流頻繁,給了境外情報機構可乘之機。有些境外機構以合作研究、資助課題為名,拉攏高校教師和研究生,要求他們提供研究數據、實驗成果。
然后是關鍵基礎設施領域,比如能源、通信、金融、交通等行業,這些領域的信息安全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
重要的還有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這些部門掌握著政策制定、經濟數據、社會治理等重要信息。有些境外情報機構通過賄賂、拉攏等方式,策反內部工作人員,獲取未公開的政策文件、統計數據等。
早些年,很多間諜在學校里,專門教壞學生,誤人子弟。
泄密防不勝防,保密防線才是關鍵
客觀來說,只要國家之間存在競爭,間諜活動就不會消失,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竊密者都抓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防御,而是要構建一套“人防+技防+制度防”的立體防護體系,讓竊密者無隙可乘。
面對越來越先進的竊密手段,我們的反制技術也在不斷升級。現在的網絡竊密已經不是簡單的黑客攻擊,而是像美國APT-C-40組織那樣,進行長達數年的持續性滲透。
360公司披露,該組織類似CIA的APT-C-39,對我國進行了11年的網絡滲透,針對政府、軍工、科技等多個領域發動攻擊。但我國的網絡安全企業和國家安全部門密切配合,通過監測異常流量、分析攻擊路徑、溯源攻擊源頭等方式,成功化解了多次風險。
在加密技術方面,我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現在很多涉密單位都采用了自主研發的加密通信系統,從硬件到軟件實現全面國產化,避免了國外技術的后門風險。
我國早就出臺了《反間諜法》《保守國家秘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了保密責任和泄密處罰措施。現在很多單位都會定期開展保密培訓,讓員工了解竊密的常見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保密意識。
在涉密單位,保密制度更是貫穿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進入涉密區域要進行身份驗證,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不能帶入。
再比如,今年9月3日,中國閱兵活在北京天安門舉行,最受關注的當然是具有超遠距離打擊的“東風-5C”和“東風-61”。
其實我國的東風61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早在幾年前,美國情報部門就已經在調查中國的東風系列,當時,《華盛頓時報》曾援引一位智庫學者的說法,稱中國的下一款東風-51能攜帶三枚五百萬噸當量的彈頭或多達14枚輕型分導式核彈頭。
但遺憾的是,這次中國亮相的根本不是他們猜測的東風-51,而是震懾全球的東風-61,直接亮瞎了他們的眼。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