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11月10日專稿(艾斯)全球電信行業亟需一個引人入勝的新故事。
這可能并不只是從5G到6G的一次代際升級那么簡單,而是不同的技術使命與用戶期待之間的“顆粒度對齊”。
遺憾的是,5G商用已過六載,但至今全球仍有過半運營商停留在非獨立組網(NSA)架構。換言之,獨立組網(SA)在整體5G市場中仍非主流。這種發展節奏不及預期的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但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于:5G變現能力不足顯著抑制了相當部分運營商的投資熱情。
“當前5G技術具備強勁的能力,但運營商的營收模式仍沿用4G時代的傳統模式。”愛立信東北亞區副總裁吳立東在2025年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接受C114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多數電信運營商收入仍以流量售賣為主,服務呈現出明顯的同質化特征,這是造成行業困境的一個核心原因所在。
圖:愛立信連續第八年參加中國進博會。
無獨有偶,市場研究公司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亦指出,全球電信業務收入趨于穩定,電信運營商需提升連接業務的差異化能力并探索非連接業務,從而創造新的增長動力。
從網絡規模領先到價值領先
Dell'Oro Group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目前全球40個國家/地區的71家移動網絡運營商已經推出了5G SA網絡。
根據愛立信《移動市場報告》(2025年6月版)數據,截至2024年底,全球僅14%的移動用戶使用5G SA服務。這表明在71家提供5G SA服務的移動運營商中,5G SA用戶的滲透率仍處于低位。
圖:全球5G SA網絡商用數量。資料來源:Dell'Oro Group。
當我們問及SA架構升級緩慢的原因時,愛立信中國區CTO王浩博分析道,“一方面是存在著成本壓力——NSA可以復用原有的4G基礎設施,另一方面這些(尚未部署SA的)電信運營商是在觀望和等待成熟的基于5G SA的商業模式出現。”
他認為,過去十多年來,全球電信業普遍依賴于按量計費的模式,在經歷了人口紅利與移動互聯網爆發的高峰期過后,這種單一的計費模式已經無以為繼。破局關鍵在于,通過差異化連接實現整個行業商業模式的突破性升級,并且,這將成為5G以及未來6G時代的必答命題。
吳立東則表示,中國5G建設從起步階段就直接采用了SA模式,這使得我們在SA模式相關應用的探索,尤其是To B領域的應用實踐上走在了全球前列。她認為,基于這樣一張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領先的5G SA網絡,以及完備且健壯的數字產業鏈,中國有望通過差異化連接服務支持XR、低空經濟和具身智能等新型應用的高質量發展,這不僅將充分釋放5G網絡的潛能,同時也將推動中國市場實現從網絡規模領先到價值引領。
從“賣連接”到“賣服務”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營收增較上年同期并未出現大幅增長(小于1%),從2025年第三季度單個季度數據來看,三大運營商中僅中國移動實現了營收同比增長。而且,這種收入增長乏力的現象不只是局限于國內市場,觀察全球運營商的財報不難發現,這一問題具有普遍性,各大洲的運營商均未能幸免。
王浩博進一步指出,在個人消費者的To C市場,移動終端個人用戶相關收入已陷入停滯狀態。即便在中國這樣網絡基礎設施成熟度極高、發展水平領先的市場,運營商的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增長也面臨挑戰。不過,他強調,相較于海外運營商,中國運營商在第二增長曲線的布局與發展方面表現更加出色,因此仍能維持一定的增長態勢。
如何走出行業整體“增量不增收”的困境?愛立信的核心思路是通過差異化連接模式,讓用戶為自身的使用體驗付費,甚至為服務的可預測性付費——網絡的價值不止于流量規模,更體現在為用戶帶來的可預測的未來掌控感與體驗上。
“給所有應用均分配同等的網絡能力,無疑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如今,AI應用及各類新型設備正持續接入網絡,這些新應用與新設備對網絡能力的需求存在差異。差異化連接就是希望對5G的技術能力進行打包,針對不同應用、不同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所以,它不是‘售賣連接’,而是轉向‘售賣服務’。”吳立東解釋道。
據介紹,目前全球已有超過80個B2C、B2B2C、B2B等不同商業模式的差異化連接案例推向市場。
中國創新沃土需要差異化連接支撐
在領先運營商方面,通過與愛立信合作,新加坡電信(Singtel)自2022年以來持續利用切片擴大差異化連接服務版圖,在2025年推出全新5G+通用套餐,為高檔套餐用戶提供2倍、4倍差別化連接速率;在已經開啟網絡切片元年的美國市場,T-Mobile也聚焦差異化連接,面向應急響應者提供有最低基準線保障的T-Priority服務,面向中小企業用戶提供可智能性能調節的SuperMobile 5G切片套餐,并實現了收入與ARPU的顯著增長。
早在年初的MWC2025巴塞展上,愛立信就聯合中國手機廠商OPPO共同展示了“AI+切片”聯合賦能的差異化解決方案。該測試依托OPPO端側的AI能力,當終端實時感知應用卡頓情況后,由終端生成URSP(用戶路由選擇策略)請求,在用戶對請求確認后,網絡通過對URSP的支持,給該用戶設備發送切換專用切片的指令,實現差異化的用戶保障,從而有效解決卡頓問題,實現業務增收。目前雙方這一合作正與全球各地運營商洽談落地事宜。
在中國市場,愛立信也已在多個城市探索針對網紅直播場景網絡支持的差異化連接應用案例,目前正處于由點及面的規模化擴展過程中。王浩博告訴我們,“差異化連接業務相對“大鍋飯”類的eMBB業務往往需要更復雜的網絡配置支撐,且需進行一體化推進。中國幅員遼闊,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仍需分階段、按步驟穩步推進。”
不過,他與吳立東一致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處于領先水平,同時中國消費者與企業對AI等新事物、新應用都非常感興趣,這為中國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未來各類新應用的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礎。以AI眼鏡產品為例,中國市場的AI眼鏡市場正在快速崛起,該應用對于網絡時延非常敏感。同時,中國也在具身智能方面引領全球市場發展,而具身智能對網絡的需求也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對上行帶寬的要求更高,這與傳統手機以下行需求為主的網絡使用場景存在明顯差異。
圖:愛立信在2025年中國進博會展出AI眼鏡應用。
“中國擁有相對完整的數字化產業鏈,且每個環節都形成了豐富多元的生態體系。若能充分整合并發揮這些產業能力——依托中國已有的優質網絡基礎,進一步推動網絡向智能化升級,通過差異化連接為各類應用提供精準支撐,潛力將是十分巨大的。中國擁有滋養產業發展的豐厚沃土,具備優越的生態發展空間,這是許多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也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吳立東總結道。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