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OpenAI的1.4萬億算力訂單,正式開啟大甩賣。
這不,亞馬遜第一個吃到了奧特曼畫的大餅,一口氣拿下了380 億美元的大單。
咱就是說,不愧是號稱IPO估值上萬億的公司哈,幾百億的算力合同說簽就簽。
奧特曼這買GPU隨意得跟收集寶可夢一樣……
不過話說回來,OpenAI前幾天才剛被微軟「爆猛料」——上季度血虧115億美元。
即便都虧成這樣子了,奧特曼依然保持著揮金如土的作風,簽380億美元的單子依然眼睛都不帶眨的。
這不免令人有點擔憂:奧特曼,你這錢包,真能撐得住嗎?
面對網友們的質疑,奧特曼近日在播客上給出的回答很強硬:
那些在網上對我們算力支出大驚小怪的人,要是能買到OpenAI的股份,肯定搶著往里沖。
好好好,這口氣是真不小。
跟著量子位來看看,OpenAI這次砸給亞馬遜的380億美元,究竟砸出了些什么。
與微軟徹底結束云綁定關系還不到一周,OpenAI便火速牽手亞馬遜,宣布達成一項價值380億美元的云計算戰略合作協議。規模遠超此前任何SaaS客戶的采購額,業內人士稱之為史上最大的云服務合同之一。
消息一出,亞馬遜股價早盤飆升超5%,市值一口氣漲了近1400億美元,直接刷新歷史紀錄。
反觀微軟這邊,股價微微下挫。
蒼天繞過誰……
三年前,微軟靠OpenAI點燃了Azure,這次,輪到亞馬遜借OpenAI沖沖業績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僅僅是OpenAI和亞馬遜蜜月期的開始,未來這筆訂單的規模還將持續擴大。
根據雙方官網的說法,OpenAI 將全面接入 AWS 的算力資源——數十萬張最新一代英偉達GPU,再加上數千萬顆正在部署的CPU。
不愧是云計算市場的老大啊,這陣仗可以說相當豪橫。
這還不夠,AWS為OpenAI特地采用了一套超高規格的算力基礎設施,架構設計相當講究,重點優化了性能與能效。
更具體點來說,這套系統基于Amazon EC2 UltraServer平臺,將NVIDIA GB200 和GB300 GPU通過同一網絡高速互聯,延遲低到幾乎「貼臉」。
此外,這套GPU集群能覆蓋幾乎所有工作任務,從ChatGPT的日常推理到新模型的訓練都能輕松應對,可靈活適應OpenAI持續演進的技術需求。
對此,奧特曼表示非常「欣慰」:
前沿模型需要巨量且穩定的算力。與AWS的合作將進一步強化全球算力生態,驅動下一階段AI的全面開花。
OpenAI表示將「立即」啟用AWS的計算資源,并計劃在2026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
同時,AWS也為其預留了2027年及之后的算力擴展空間。
換句話說,這筆380億美元的大單只是個開頭,后面還有繼續加碼的余地。
而另一邊,亞馬遜AWS的CEO Matt Garman則順勢自賣自夸了一波:
在OpenAI持續突破技術邊界的過程中,AWS的一流基礎設施將成為其野心的堅實支柱。我們能夠即時為客戶提供大規模的高性能算力,這正是AWS在支持超大規模AI工作負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雙方的首次合作。
早在今年年初,OpenAI的開源模型權重就已經登陸了亞馬遜Bedrock平臺。
上線后,OpenAI迅速成為該平臺上最受歡迎的模型提供方之一,已有數千家企業在高頻調用其模型,用于Agent、代碼生成、數學推理等場景。
在上周二的直播中,奧特曼放了個「大招」:OpenAI計劃投資高達1.4萬億美元,用于建設約30吉瓦的算力基礎設施。
這個規模相當恐怖——要知道,1吉瓦的發電量大約等于一座核電站的輸出功率,30吉瓦足以滿足2500萬美國家庭的用電需求。
更離譜的是,奧特曼還宣稱,未來要做到每周新增1吉瓦算力。
不過,暫時不知道以OpenAI目前不到200億美元的ARR,該如何兌現這個近乎天方夜譚的計劃。
畢竟按照現有成本估算,每1吉瓦算力就要花掉約500億美元。
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OpenAI才宣布正式轉型為公共利益公司。
這一變化讓OpenAI首次可以合法向投資者發股、募資,為奧特曼構想中的「算力帝國」勾勒出了一種實現方式。
此外,作為重組的一部分,OpenAI重寫了與微軟的核心合同,徹底取消了Azure長達近六年的云服務獨占與優先購買權。
在此之前,OpenAI的算力命脈幾乎完全掌握在微軟手中。
2019年,微軟與OpenAI初次簽署了排他性云協議,要求OpenAI的所有模型訓練、推理與部署必須依賴Azure。
為了支撐這份合作,微軟投入約130億美元,大規模擴建云基礎設施與GPU集群,可謂傾盡全力。
然而,隨著OpenAI的算力需求呈指數級膨脹,即便微軟持續重金擴張Azure的數據中心與GPU集群,依然無法完全滿足其訓練規模。
在多輪協商后,雙方對合作條款進行了調整——微軟放棄了云服務獨占權,改為「算力優先購買權(ROFR)」模式。
也就是說,OpenAI可以在微軟的Azure資源不足時,自行向其他云服務商采購算力。
為了進一步支持OpenAI的發展,微軟已批準其建設額外的算力產能,主要用于模型的研究與訓練。
這一表態,既是微軟的讓步,也標志著OpenAI初次獲得了在多家云平臺間自主調配算力的權利。
在這一背景下,OpenAI才得以與甲骨文及軟銀合作,共同興建代號為「星際之門」的超級數據中心。
不過,盡管「星際之門」項目規模驚人,但自建數據中心畢竟周期漫長,短期內仍難以撼動微軟在算力供應側的壟斷地位。
但如今,情況徹底不同了。微軟不僅失去了獨占權,就連最后的算力優先購買權也正式失效。
這意味著,從現在起,OpenAI在采購任何云資源時都無需再征求微軟同意。
因此這次與亞馬遜的合作也更為直接——不再是「托管共建」,而是干脆采購微軟競爭對手AWS的現成云服務。
可憐的微軟,之前被OpenAI和甲骨文聯手背刺還不夠,如今OpenAI干脆演都不演了,轉頭就投入了死對頭亞馬遜的懷中。
不過話說回來,AWS其實也是在「腳踏兩只船」。
就在去年底,亞馬遜才剛剛向Anthropic注資40億美元。
不僅砸了錢,還在自家博客上高調官宣:
Anthropic不僅會繼續把AWS作為主要云服務商,還將咱指定為核心訓練合作伙伴,并計劃使用Trainium和Inferentia芯片來訓練、部署下一代基礎模型。
微軟這邊呢?其實也留了個備胎。
兩個月前,微軟宣布在Copilot中集成Claude。現在你打開Office,除了能用OpenAI的模型,還能自由切換到Anthropic。
左手捏著OpenAI的股份,右手卻默默伸向了Anthropic。
唉,說好的攜手共進,結果都在背地里搞「三角戀」......
值得注意的是,放在OpenAI近期的一系列「天價訂單」里,380億美元可以說只能算得上是「毛毛雨」。
微軟雖然失去了云服務的獨占權,但依舊是OpenAI的重要合作伙伴。
重組后,OpenAI承諾將采購微軟總額約2500億美元的Azure云服務。
而在此之前,OpenAI還被曝出與甲骨文簽下了一份價值3000億美元的長期合同。
OpenAI這一通騷操作,微軟是喜是憂還不好說,但另一邊,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肯定是長舒一口氣。
畢竟,自從AI崛起以來,亞馬遜一直被外界看成最可能被「顛覆」的科技巨頭。
AWS雖然是云計算鼻祖,但和競爭對手比起來,其AI模型開發生態起步較晚。
微軟早早綁定OpenAI,把 Azure 打造成了「AI原生云」,ChatGPT、Copilot、Office 365、GitHub等產品都在這朵云上。
谷歌則更加硬核,自研了從TPU芯片、JAX框架、Vertex AI平臺到Gemini模型的AI一條龍。
相比之下,AWS以通用計算、存儲見長,缺乏成熟的AI工具箱。
貝佐斯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
雖然已經退居幕后,但為了AI這件事,老哥可是急得火燒眉毛。
據CNBC報道,這位「退休」創始人去年就開始焦慮:
為什么沒有AI公司用我們的云!!
聽說,貝佐斯經常對高管們「郵件轟炸」,三天兩頭發信追問,語氣相當火急。
或許實在是有點恨鐵不成鋼,貝佐斯還躬身力行親自「拉單」,幫亞馬遜瘋狂引薦AI創業公司。
真是老當益壯啊(doge)…..
看來這次亞馬遜能拿下OpenAI的大單,估計也少不了老板「下場沖鋒」的功勞。
不過,雖然這筆合同能暫時穩住亞馬遜在云計算領域的頭把交椅,但在模型這條賽道上嘛……
估計還得辛苦貝佐斯再四處奔走一段日子。
參考鏈接:[1]//www.ft.com/content/74d79365-efdc-4446-b0ed-d53ad4b55f59[2]//openai.com/index/aws-and-openai-partnership/?utm_source=chatgpt.com[3]//www.theverge.com/2025/1/21/24349006/microsoft-openai-compute-partnership?utm_source=chatgpt.com[4]//news.mit.edu/2025/explained-generative-ai-environmental-impact-0117?utm_source=chatgpt.com[5]//www.bilibili.com/video/BV1r1yvByESw?share_source=copy_web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