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浙江烏鎮的石板路上已有工作人員調試AI巡邏機器人,展館內“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的燈光徹夜未熄。與此同時,西部某縣城的社區服務中心里,工作人員仍在手工錄入居民信息;南方一座小城的工廠車間,工人們面對新上線的智能系統手足無措。同一時間,兩種“數字生活”正在中國大地上并行。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今日開幕,主題聚焦“共筑開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數智未來”。六家AI“小龍”企業首次登上主舞臺,全球400余項科技成果同臺競技。這是一場屬于技術精英的盛宴,也是一次對普通人能否共享AI紅利的無聲拷問。
峰會高光頻現,但聚光燈外,更多人正被加速前行的技術列車甩在身后。AI不是少數人的智力游戲,而是關乎每個人生存方式的變革。真正的挑戰不在算法有多深,而在社區門口的老人是否能用語音喚醒家政服務,在縣城小店主能否靠AI工具完成營銷策劃。技術若不能下沉,再炫目的創新也只是空中樓閣。
現實已有破局跡象。國務院國資委牽頭25家單位共建“煥新社區”,開源算力、模型與數據集,讓中小企業不再為訓練成本望而卻步;廈門思明智算中心提供最高60%的算力補貼,企業小時級即可接入智能系統;北京豐臺區的社區里,AI巡邏車替代十人巡查隊,老人一句“幫我買藥”,居家機器人便自動下單配送。這些實踐證明,AI普惠并非空談,而是可落地的公共產品。
但障礙依然清晰。算力資源集中在一線城市與頭部企業,中西部小廠仍難負擔訓練成本;農業、醫療等領域數據孤島林立,模型缺乏“糧食”;基層單位即便裝上AI系統,也常因無人會用而閑置。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仍在用“輸血”方式推廣技術,而非培育本地“造血”能力。
破解困局,需構建三級協同機制。政府應主導建設區域性公共算力網,像水電一樣按需供給;企業需開發標準化AI工具包,降低使用門檻;社區則要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讓技術真正融入日常。杭州已有街道開設“AI夜校”,教居民使用智能政務與生活應用,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技術進步從不自動帶來社會公平。當大咖在烏鎮描繪未來時,真正的考驗是讓每一個普通人也能站上時代的站臺。否則,再盛大的峰會,也不過是一場精致的圍城盛宴。
數字未來的通行證,不應由代碼決定,而應由每個人的權利書寫。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