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即將上演一場精彩大戲!歐盟27國領導人齊聚一堂,商討對華貿易反擊,德國、法國、波蘭這三個"急先鋒"率先跳出來表態,然而這看似團結一致,實則暗流涌動。
(德法高舉核選項,推動歐洲貿易對華強硬立場)
1、“核選項”,已經擺到桌面
德國人這次玩得最大膽,居然提議動用被稱為貿易"核武器"的《反脅迫工具法案》。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要知道這個法案自去年生效以來,還從未有人敢真正使用過,德國這是要把貿易戰推向新高度!
法國人也不甘示弱,財長隆巴爾直接放話要探討"所有對華報復選項"。這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中法之間有什么深仇大恨呢。可就在幾個月前,馬克龍訪華時還笑容滿面地簽下了200億美元的飛機大單,這變臉速度比翻書還快!
最可笑的是波蘭,一個在中歐貿易中分量有限的國家,居然也跳出來刷存在感,建議在峰會文件中加入針對中國的強硬措辭。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純粹是想在美國面前表忠心,順便在歐盟內部刷一波存在感。
(中國龐大的貿易市場,終究是歐洲難以割舍的“肥肉”)
不過,仔細分析他們的動機,簡直就像在看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戲劇。德國人嘴上強硬,手里卻緊緊攥著中國市場這塊肥肉;法國人一邊數著從中國賺來的鈔票,一邊喊著要制裁;波蘭更是典型的"無利不起早",純粹是想借機撈點好處。
2、歐盟的“合作”,就是一盤散沙
要說歐盟這次的對華強硬表態,最讓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他們在稀土和芯片領域的博弈。
在稀土領域,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這家企業的生產線就像是被稀土"綁架"了一樣,離了中國稀土就玩不轉。可偏偏德國政府現在卻要討論限制稀土貿易,這不是在砸自家企業的飯碗嗎?
更諷刺的是,就在德國政府討論要不要動用"貿易核選項"的同時,巴斯夫的高管們正在緊急約見政府官員,懇求他們"保障稀土供應"。這種自相矛盾的場面,活脫脫就是歐盟對華政策的一個縮影。
(歐盟難以形成統一強硬對華政策)
芯片領域,歐洲人做夢都想在芯片產業上實現自主,為此不惜投入巨資推出"歐洲芯片法案"。但現實是,從芯片設計軟件到制造設備,再到最后的封裝測試,歐洲企業哪一樣能完全繞開中國?
說到底,歐盟各國在對華貿易問題上的立場,就像是一盤散沙。德國擔心經濟反噬,法國想要轉移國內矛盾,波蘭純粹是為了投機。這樣的"強硬聯盟",恐怕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能成事。
3、"臺上唱反調,臺下握手笑"
說到底,歐盟這次跳進中美貿易博弈的渾水,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個賠本買賣。
從現實利益來看,歐盟如果真的對中國采取強硬措施,最先受傷的恐怕就是他們自己。德國的汽車產業、法國的航空制造業、荷蘭的半導體設備,這些可都是歐洲經濟的命脈。就拿德國來說,如果中德貿易真的出現大幅下滑,那可不是簡單的一句"產業轉型"就能應付過去的。
(歐盟與其采用強硬措施,不如選擇務實溝通)
更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歐盟各國領導人忙著在布魯塞爾討論對華強硬政策的同時,歐洲各大企業的CEO們卻在私下里與中國合作伙伴頻頻會面。這種"臺上唱反調,臺下握手笑"的戲碼,在歐洲政治圈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說到底,貿易博弈從來都不是零和游戲。歐盟如果真的想要解決產業困境,與其在對華強硬上做表面文章,不如好好思考如何與中國在稀土、芯片等領域深化合作。畢竟,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儲量和完整的產業鏈,而歐洲在高端制造和研發領域仍有獨特優勢。雙方若能放下成見,務實合作,完全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