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目光聚焦新一輪巴以沖突之際,中國商務部一則簡短通告瞬間引爆全球關注。10月24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在馬來西亞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舉行面對面磋商。這場在東盟中立場地舉行的會談,恰似向動蕩的全球經濟投下了一顆定心石。
一、第三國會談的深意:地緣政治中的務實選擇
選擇馬來西亞作為會談地點堪稱妙筆。這個東盟核心國家既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也是美國“印太戰略”積極拉攏的對象。在吉隆坡談判,既避開了華盛頓與北京的直接對壘氛圍,又彰顯了雙方對東南亞市場的共同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既需要在對華政策上展現強硬,又迫切需要在實際層面管控經濟風險。這種“雙軌并行”的策略,恰好給了雙方在經貿領域尋求突破的窗口期。
二、元首共識框架下的務實博弈
“遵照兩國元首共識”這八個字,為本次談判劃定了明確邊界。這意味著會談不會觸及戰略競爭核心矛盾,而是聚焦具體經貿議題的“拆彈工作”。從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到期復審,到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出口壓力,這些具體問題才是談判桌上的核心議題。
知情人士透露,此輪磋商可能涉及關稅減免路線圖、農產品貿易準入、新能源產業政策等三大核心議題。雙方都不期待達成宏大協議,而是尋求在具體領域建立“止損機制”。這種務實態度,恰恰是當前中美關系最需要的。
三、全球期待:兩大經濟體的“溫差管理”
當何立峰與貝森特在吉隆坡握手時,全世界都在計算這場會談的經濟價值。據世貿組織測算,中美貿易每減少1000億美元,就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在經歷了疫情沖擊、供應鏈重構之后,全球經濟再也經不起兩大經濟體的又一輪沖擊。
德國工商大會代表施特拉克的觀點頗具代表性:“我們不需要中美回到蜜月期,只希望他們能建立可靠的競爭規則。”這種期待反映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心態——接受競爭,但必須避免失控。
寫在最后
盡管會談前景難料,但雙方團隊的構成已釋放積極信號。何立峰副總理作為中國經濟領域的資深專家,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對話,代表著專業團隊之間的務實溝通。這種“專家對專家”的談判模式,比政治作秀更具實質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舉行磋商,雙方顯然希望為11月的元首互動營造良好氛圍。這種“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正在成為中美關系的新常態。
當前中美經貿關系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吉隆坡會談或許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證明了一個簡單道理:在全球化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競爭,而是失聯。當兩位經濟舵手在第三國坐下來對話,這本就是動蕩時代最珍貴的穩定信號。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