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刷屏的“數字城市指示牌”是怎么回事?
作者/ IT時報 孫妍
編輯/ 郝俊慧 王昕
一夜之間,上海街頭巷尾涌現了“不守規矩”的指示牌,藍底白字,乍看與普通指示牌并無二致,完美地融入了石庫門里弄、黃浦濱江步道和咖啡香氣里,細看竟是一個個數字城市指示牌。
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上海的年輕人們掀起了打卡“數字城市指示牌”的現象級活動。追星族在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收集“5G-A萬兆互聯”指示牌,看演唱會秒發朋友圈,搶票不用愁;有娃家庭在校門口收集“綠色安全上網”指示牌,孩子上網像過馬路一般,最好有人呵護卻“不費媽”;打工人坐在雙子山的長椅上打開“云電腦”,爬山工作兩不誤,實現工位自由……
街頭進擊的指示牌,猶如一部指引普通人走向數字生活的“路書”。
“重構者”讓“智云上海”走進生活
上海正在重構一座“AI城市”,像搭樂高一般,把基礎研究的積木、技術突破的齒輪和應用場景的接口,拼成一個會自我進化的AI生態系統。
2025年7月28日,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閉幕式上,中國電信與上海市政府發布城市信息化服務品牌——“智云上海”。這是一場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級數智化底座部署,并在這個底座上構筑“上海有AI、智惠全城”的城市智能服務體系,為全球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AI
CITY”范式。
那么,老百姓能感受到的“智云上海”是什么?
“我剛剛在幾萬人的場館里,聽了一場五月天演唱會,看到激動處與朋友共享現場視頻,上小紅書刷直播切片,毫無壓力。”資深粉絲小穎一直追隨五月天的足跡,只要能搶到票,絕不錯過五月天在任何城市的演唱會,在她看來,上海看演唱會的上網體驗很好,一般幾萬人體育場里,能發消息就不錯了,但用上海電信網絡竟然可以在現場刷視頻,簡直不可思議。
路過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外的廣場,很多年輕人在與“5G-A萬兆互聯”的指示牌合影,畢竟“萬人同場,網絡暢連”的“嗨玩標識”簡直是他們的“嘴替”,再也不用靠“意念”發朋友圈。“每次搶票的時候,加載的圖標是最令人揪心的,請把禁止加載的標識刷到每個搶票App上。”現場一位粉絲分享道。
演唱會萬人打卡發圈?5G-A讓網絡穩如泰山。在上海逛超市不僅有山姆、盒馬等不同的選擇,還能買到算力和數字員工?“智云上海AI STORE”已經上線律師、客服、公文寫作等一系列的AI智能體,上海不僅是便利店之都,也將是“AI超市之都”。
這些進擊的指示牌,就是“智云上海”觸達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從云端到馬路,從數字世界到真實生活。
“轉譯者”一本不守規矩的說明書
今潮8弄的里弄深處、世博公園的濱江之畔、永康路的咖啡香氣中,進擊的指示牌并沒有“入侵”空間的突兀感,反而與城市的公共空間融為一體。
人工智能、算力、云網……一個個被科技圈頻繁提及的術語,被轉譯成一個個簡單明了的指示牌,走上馬路,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敘事里。
在迪士尼樂園里,孩子快樂正濃,家長的手機被童趣瞬間填滿,用“智家硬盤”一鍵備份到云端,與家中老人共享無延遲的溫暖一刻,同時釋放手機空間的壓力。老人不便出門,也可以通過“AI家智屏”第一時間看到照片,也可以一鍵撥打視頻通話,還能對AI助手來一場“十萬個為什么”的拷問:“上海除了迪士尼樂園,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上海適合一家老小出行的旅游路線是什么?”
這些進擊的指示牌,就像一本“不守規矩”的說明書,用一張圖、一句話的簡單形式,讓老人、小孩都能看懂。
“指示牌是一種公共符號,它們給人帶來天然的信任感,電信的服務也希望帶給用戶信任感,對大家的生活有一定指導價值,讓數字生活更以人為本。”上海電信相關負責人說道。
“開路者”干一件件默默無聞的事
在地鐵上刷到一條微博熱搜“上海地鐵平均網速全國第一”,近期發布的《2025年地鐵場景移動網絡質量專項評測結果》顯示,上海地鐵以849Mbps網速在各大城市地鐵中排名第一,5G網絡覆蓋率、上行速率等指標也位居全國前列。上海在這場涵蓋國內15個城市、166條地鐵線路的實測中勝出,摘得“地鐵網速之王”的桂冠。
而放眼全球,地鐵還是信號“弱區”,甚至在一些國家,一進地鐵就失聯仍是日常。上海地鐵網絡覆蓋也是一段走出信號荒漠的旅程,從不能打電話到暢快看直播。
在人行橫道前,一個“萬兆暢行”的指示牌赫然出現,四個人大跨步走過斑馬線,腦海中浮現披頭士那張經典的專輯封面《Abbey Road》,耳邊似乎響起了披頭士的名曲《All you need is love》。
就在2018年,上海建成“全球千兆第一城”,上海電信寫的一首歌《All you need is speed》(極速世界)在各大音樂榜刷屏,歌名靈感源自披頭士這首名曲。7年過去,“全球千兆第一城”已經躍遷為“萬兆之城”,“萬兆暢行”的指示牌再一次致敬了經典,就像“上海速度,世界速度”般流為經典。
在城市信息化躍遷的征途中,上海始終是“開路者”,率先完成從窄帶到寬帶的轉身,從銅纜到光纖的變遷,接連加冕“光網第一城”“千兆第一城”“雙千兆城市”“萬兆之城”。
如今,上海正在干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就是打造一個天然適應AI時代的城市底座——“智云上海”,讓算力在家庭、企業、室外空間里像水電一樣順暢流動。“青浦云湖+臨港智算”兩大樞紐提供國家級算力,60個核心數據機房覆蓋金融、商務等關鍵區域,而密布城市的500多個邊緣算力節點,則將智能能力下沉至工廠、園區、交通樞紐的“家門口”。扁平化葉脊網絡架構對網絡進行“基因重組”,讓數據傳輸效率提升7倍,任意節點間1毫秒即可“握手”,消除資源調度瓶頸。
而這件事注定不會轟轟烈烈,就像街頭的指示牌一樣,成為城市的“神經末梢”,默默無聞地參與城市交通;這件事注定是剛需,自主可控的“城市操作系統”將城市治理握在自己手里,就像街頭的指示牌似的,一旦離開它,交通就會亂了套。
每個人只要手握數字生活的“路書”,跟著數字生活指示牌在“AI城市”的旅程里前行,就不會產生被時代拋棄的焦慮,只有與生活相連的美好。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