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剛說完 “要強硬報復中國”,轉頭就補一句 “想找機會談”;那邊法國總統馬克龍喊著要用 “核選項” 制裁,歐盟委員會隔天就打電話邀中方去布魯塞爾面談。更有意思的是,歐元區剛交出 17 個月新高的 PMI 數據,德國和法國卻一個漲得歡、一個跌得慘。
中歐經貿這出 “雙簧戲”。10 月 24 號,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在柏林的會議上對著嘉賓放話,說要是非得報復中國,就得 “敢做大膽決定”。這話聽得人一激靈,結果話音還沒落地,他立馬改口:“最好還是能達成協議,現在還有時間解決。” 
更夸張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10 月 23 號的歐盟峰會上,他當著其他領導人的面喊出要對華啟動 “核選項”,理由是中國沒解除稀土管制,要動用 2023 年底生效的《反脅迫工具法案》制裁。可馬克龍的狠話剛傳開,歐盟委員會就急著給中方打電話,邀中方這周去布魯塞爾面談,還特意強調 “無意讓事態升級”。前一天喊打喊殺,后一天就遞橄欖枝,歐盟的態度比天氣變得還快。
其實這 “分裂癥” 的病根,全在歐洲的經濟賬里。隨便走趟德國街頭就知道,中國汽車品牌的門店比去年多了一倍不止,今年上半年中國車企在歐洲的銷量直接翻番。以前德國車企靠賣車賺得盆滿缽滿,現在不僅得跟著降價,新能源車型的智能化還被中國車企甩在身后,這心里能不慌嗎?
戳穿歐盟底氣的是那些 “中看不中用” 的法案。馬克龍喊的 “核選項”《反脅迫工具法案》,2023 年底生效至今一次都沒用過。為啥?歐盟內部根本沒達成一致。德國、荷蘭這些靠中國市場吃飯的國家,打死都不愿意對華制裁;法國、意大利想硬氣,可架不住盟友不配合,法案就是張廢紙。
后來歐盟又搞了個《關鍵原材料法案》,喊著要 “降低對中國依賴”,可采礦許可要等 27 個月,回收項目要等 15 個月,遠水解不了近渴。更別說歐洲本土采礦麻煩重重,環保組織天天抗議,技術成本又高,想替代中國供應,短期內純屬做夢。
反觀中國的稀土管制,完全符合 WTO 的 “國家安全例外” 條款,2021 年對稀土冶煉分離技術的管制,也通過了 WTO 的合規審查。歐盟說咱們 “脅迫”,根本站不住腳。
說到底,歐盟的 “雙標” 玩得太溜了。以前靠技術優勢在中國市場輕松賺錢,拿低價稀土支撐制造業,日子過得太舒服。現在中國企業競爭力上來了,稀土管制按規矩辦事,他們就受不了了 。
現在的局面很清楚:歐盟對華是 “嘴硬心軟”,放狠話是為了撐場面,急著求和才是真心話;歐元區經濟是 “表面光鮮”,整體數據好看,內部早四分五裂。接下來半年,就看歐盟能不能放下身段好好談,畢竟對抗解決不了問題,合作才是唯一出路。要是還抱著 “雙標” 心態折騰,最后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