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極氪 7X 在重慶完成 “車位到車位全程無人接管” 的挑戰時,第一反應是 “這波選對了戰場”。畢竟重慶的螺旋車庫、無 GPS 隧道、立體環島堪稱智能駕駛的 “期末統考”,敢在這里公開測試,本質是對自身定位與技術實力的公開亮劍。要搞懂這場挑戰的價值,得從車型定位、硬件底子到場景適配層層拆解。
先明確:極氪 7X 的市場定位,早就埋下 “闖重慶” 的伏筆
極氪 7X 的定價(22.99-26.99 萬)和產品設計,精準瞄準了25 萬級家用智能 SUV 核心市場,直接對標特斯拉 Model Y、小鵬 G6。這個價位段的用戶有個核心痛點:既想要比肩高端車型的智能駕駛體驗,又得滿足家庭出行的實用性 —— 比如窄車位泊車、復雜路況通勤、長途帶娃的安全性。
重慶作為 “中國路況最復雜的城市”,恰好戳中了這類用戶的焦慮點:地下車庫拐不過彎、環島被加塞、雨天過隧道導航失靈,這些高頻場景正是極氪 7X 的攻堅目標。所以這場挑戰不是炫技,而是對 “家用智能 SUV 實用性” 的直接驗證,相當于告訴消費者:“你們怕的路況,我能搞定”。
硬件打底:能征服 8D 路況的智能配置,到底有多能打?
智能駕駛的可靠性,永遠始于硬件冗余。極氪 7X 的配置單簡直是為復雜路況量身定制:
1. 感知系統:31 顆 “眼睛”+ 激光雷達,實現無死角監控
全系標配激光雷達 + 31 顆感知硬件(含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組合,相當于給車輛裝了 “360 度全景監控網”。重慶的螺旋車庫寬度僅容一車通過,激光雷達能精準識別墻體距離,毫米級計算轉向角度;雨天路滑時,毫米波雷達不受水汽影響,能提前 100 米探測對向失控車輛,這是純視覺方案做不到的。
2. 算力平臺:700TOPS 算力,比 “老司機反應快 10 倍”
100kWh 版本搭載的 Thor-U 芯片算力達 700TOPS,就算低配版的 Orin-X 芯片也有 508TOPS,相當于同時運行 10 臺高端電腦。在重慶的多層環島,車輛需要同時識別 8 條車道線、12 輛周邊車的燈光信號,這種 “多任務處理” 全靠高算力撐著 —— 人類老司機的反應時間約 0.5 秒,而極氪 7X 的決策響應僅需 0.01 秒。
3. 補能與安全:900V 高壓 + 潛艇級車身,無后顧之憂
900V 高壓平臺讓充電 12 分鐘就能補能 20%-80%,就算挑戰中頻繁啟停耗電,也能快速回血;車身用 83.3% 高強度鋼 +“穹甲結構”,萬一在窄路發生剮蹭,也能保護乘員安全,這才是家用車該有的 “兜底思維”。
場景拆解:極氪 7X 的輔助駕駛優勢,在重慶怎么 “實戰”?
這場挑戰的核心亮點是 “D2D 全程無人接管”,每個環節都對應著重慶路況的典型難題,也暴露了極氪的技術優勢:
1. 地下車庫→城市道路:解決 “出庫即失靈” 的行業痛點
很多車型的自動泊車只能在固定車位用,但極氪 7X 能從地下車庫自動泊出,直接銜接城市 NOA 領航。重慶的車庫多建在山體里,信號差、坡度陡,它靠慣性導航 + 視覺 SLAM 技術定位,出庫后瞬間切換到激光雷達感知,完全沒有 “斷檔”—— 這對經常去商場、醫院的家庭用戶太實用了。
2. 隧道 + 環島:無 GPS 也能精準決策
重慶的黃花園隧道長達 1.2 公里,內部無 GPS 信號,極氪 7X 靠激光雷達建圖 + IMU 慣性測量單元導航,隧道內的分岔路口也能精準選道;遇到楊家坪環島這種 “5 進 8 出” 的復雜路口,它的 Smart AI Agent 技術能預判周邊車輛的加速、變道意圖,博弈策略接近人類老司機,不會像某些車型那樣 “不敢動” 或 “亂加塞”。
3. 螺旋車庫泊入:把 “停車噩夢” 變 “無感操作”
來福士的螺旋車庫坡度超 15 度,寬度僅 2.3 米,極氪 7X 通過激光雷達掃描 + 軌跡預演,一次性精準泊入,全程沒有剮蹭輪胎。對新手或女司機來說,這簡直是 “救星功能”—— 再也不用讓家人下車指揮停車了。
爭議與思考:這場挑戰真的 “含金量十足” 嗎?
客觀說,挑戰也存在待驗證的點:比如未覆蓋黃桷灣立交這種 “8D 迷宮”,直播中偶現 “冒險超車” 行為,AI 決策的激進性邊界還需打磨。但不可否認的是,極氪 7X 證明了智能駕駛能從 “理想路況” 走向 “真實場景”。
對消費者而言,這場挑戰的意義遠超 “炫技”:它讓 25 萬級車型也能擁有高端車的智能駕駛體驗,把 “重慶難開” 這種地域痛點,變成了技術賣點。更重要的是,極氪還把 D2D 功能 OTA 推送給老車主,這種 “持續進化” 的態度,比單次挑戰更圈粉。
你們覺得極氪 7X 的表現能打幾分?如果是你,敢讓它在重慶帶你通勤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