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之亂”即將迎來大結局?據《華爾街日報》11月8日消息,荷蘭政府已準備將安世半導體的管理權歸還給中方股東,相關措施最快將在下周落實。這一決定并非是荷蘭政府良心發現,而是中國政府的強力介入起了作用。自從10月4日,中國商務部下令暫停安世半導體中國子公司產品出口以來,全球車規級半導體產供鏈經歷了整整36天的斷貨危機。由于安世半導體在全球車規級半導體市場的占有率達到40%,而中國封測工廠的產能又占到安世全球供應鏈的70%,這場危機直接導致大眾、寶馬、奔馳等歐洲汽車巨頭陷入了長達數周的停產狀態。
盡管這些歐洲車企嘴上沒有承認,但大量關于解雇和縮短工時的報道,已經將真相和盤托出。相較于歐洲公司,日本車企則沒有那么多忌諱,本田汽車直接公開表示,受安世斷供影響,該公司在北美市場的年產量將減少11萬輛,其中部分車型產量腰斬。去年本田在北美市場的產量是162萬輛,僅僅一個月的斷供,就讓它的年產量縮水了6%,那么可想而知,歐洲汽車巨頭的損失會有多么巨大。根據本田的說法,這次安世斷供事件,將導致本田全年營業利潤減少1500億日元,較預期值下降了21%,凈利潤減少1200億日元,較預期值下降28.6%。
與日本車企相比,歐洲汽車巨頭卻拒絕透露自己的損失情況,大眾甚至否認減產與芯片短缺直接相關。這些公司之所以如此嘴硬,并不是因為“家丑不可外揚”,而是因為“安世之亂”本身就與它們的默許和縱容有關。
安世事件前夕,歐盟就已經在醞釀對華啟動《反脅迫工具法案》,試圖限制中國商品進入歐洲市場。對于在競爭中逐漸落入下風的歐洲車企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沒人愿意被排擠出市場,既然無法靠合法手段贏得競爭,那么動用非市場力量打壓對手就成了必然選擇。所以在“安世之亂”爆發初期,歐盟一直保持默許態度,各大歐洲車企也在極力掩蓋停產危機,它們期望安世中國會在短時間內認輸投降,將重金買來的企業股權拱手讓給歐洲人。
但沒想到,中國政府很快出手了。荷蘭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后僅5天時間,中國商務部就下令實施出口管制,此時荷蘭方面甚至還沒來得及公布詳細案情。消息傳開后,歐洲車企和經銷商立刻出現了恐慌性采購,相關訂單量暴漲了3倍,部分產品價格漲幅超甚至過10倍。由于擔心芯片短缺,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被迫制定了臨時解雇方案,另一家巨頭采埃孚也準備在個別廠區采取短時工作制,法國零部件供應商Valeo聲稱95%的安世芯片都已經找到替代品,但實際上車規級半導體的安全性要求極高,認證周期長達6到12個月,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替代。
在發現此路不通后,荷蘭方面一度還想負隅頑抗,在10月26日宣布停止向中國工廠供應晶圓,但是聞泰科技的自建晶圓廠已經于今年10月實現規模化量產,首月產量就達到3萬片,未來產能有望達到每月10萬片,相當于安世荷蘭在歐洲工廠的產能總和。隨后10月30日,中美釜山會談又達成重要共識,美方將“50%穿透規則”暫停一年,令荷蘭方面失去了繼續凍結安世股權的借口。11月1日,中方乘勝追擊,針對安世中國產品制定豁免規則,等于是將部分安世產品定向出口給德法等國車企,成功分化了本就不夠團結的歐盟集團。到了11月6日,勝券在握的中方開始向荷蘭政府下達最后通牒,明確要求荷方承擔全球供應鏈混亂的全部責任。至此,荷蘭方面侵吞安世股權的陰謀已經基本失敗。如果荷蘭繼續抵抗下去,那么只會成為整個歐洲的眾矢之的。
無奈之下,荷蘭首相迪克·斯霍夫只能利用在巴西出席國際會議的間隙,扭扭捏捏地表示,中方已同意恢復向歐洲汽車行業出口關鍵芯片。這實際上就是承認了媒體近期報道的協議——荷蘭用歸還安世股權,換取中方解禁芯片出口。不過斯霍夫沒提到的是,中國恢復安世芯片供貨是有附加條件的,那就是買方必須承諾僅用于民用用途。這意味著,如果今后歐洲企業將安世芯片用于軍事用途,那么中方隨時可以再次限制出口。荷蘭這次強取豪奪安世股權,不僅沒能撈到好處,反而讓整個歐洲受制于人,真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啊。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