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但對于很多現代人來說,別說晚上十點睡覺了,甚至凌晨兩點還在刷短視頻……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作息時間,其實也是一個獨立的風險信號,它與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等)息息相關。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晚上 10~11 點入睡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最低
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等)每年導致全球近1800 萬人死亡,是當之無愧的“頭號殺手”。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探究“入睡時間”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之間的關系,開展了一項大型研究。
這項研究由他們團隊利用 UK Biobank(英國生物樣本庫)數據完成。這個數據庫收集了 50 多萬人的健康信息,是全世界最龐大的健康追蹤項目之一。這其中,有 10 萬多人同意戴上一種叫“加速度計”的裝置(類似智能手環),連續 7 天 24 小時監測他們的身體活動。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推算出他們的入睡時間、起床時間、睡眠時長和睡眠規律性。與問卷或日記不同,這種方法不依賴主觀記憶,更客觀、精確。經過篩選和排除(比如去掉已有心臟病、睡眠呼吸暫停的人),最終有 88026 名參與者的數據被納入分析。
研究人員把這些人分成四組:晚上 10:00 前入睡、晚上 10:00~10:59 入睡、晚上 11:00~11:59 入睡和午夜后才入睡。然后,他們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 5.7 年的隨訪,統計誰在這段時間里新發了心血管疾病(如心梗、中風、心衰等)。
結果發現:一共發生了 3172 例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的是晚上 10點–10:59 入睡的那組。相比之下:
過早睡(< 10:00):風險增加 24%
11:00~11:59 睡:風險增加 12%
午夜后才睡:風險增加 25%
換句話說,“最佳入睡時間窗口”就是晚上 10 點到 11 點之間。
Kaplan–Meier曲線展示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隨時間推移的情況,并根據睡眠開始時間進行了細分。圖源:參考文獻 [1]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還發現了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能更敏感地受到睡眠時間的影響。對于女性而言,無論是過早睡還是熬夜到午夜后,風險都顯著增加。尤其是午夜后才睡的女性,心血管風險竟然比“10~11 點”組高出了 63%!
睡眠開始時間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之間的關系,(A)總體樣本,(B)男性,(C)女性,圖源:參考文獻 [1]
而對于男性而言,只有“過早睡(< 10:00)”才顯示出風險增加(17%),熬夜影響不如女性明顯。研究者提出了幾種背后可能的原因:
1. 生物鐘紊亂:人體有內在的晝夜節律。太早或太晚睡覺會讓節律失衡,影響血壓、激素分泌和血管功能。
2. 代謝異常:晚睡和早睡都可能擾亂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風險,而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3. 性別差異:女性在絕經前有一定的雌激素保護,但睡眠節律紊亂可能削弱這種保護,使心血管風險更快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研究人員控制了其他變量(比如睡眠時長、規律性、肥胖、吸煙、糖尿病、高血壓等),這個“U 型關系”依然存在。這意味著:入睡時間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風險因素。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從今晚起,這樣睡覺吧
1
把握黃金入睡時段
盡量讓自己在晚上 10~11 點之間入睡。避免長期熬夜到凌晨,也不要過早躺床硬逼自己睡。
2
保持作息規律
不要頻繁“熬夜+補覺”,規律的生物鐘對心臟更友好。
3
改善睡眠環境
睡前少刷手機、避免強光和咖啡因。保持臥室安靜、涼爽。睡前做些輕松的伸展、閱讀或冥想。
4
別忘了整體健康
睡眠只是心血管健康的一環。飲食均衡、堅持運動、戒煙限酒同樣關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更需要規律睡眠來減輕心臟負擔。
好睡眠,是心臟的守護傘。在快節奏的生活里,我們常常犧牲睡眠去工作、娛樂,但身體的代價是長期累積的。雖然熬夜不等于一定導致心臟病,但“睡個好覺”絕不是小事。
早點放下手機,收下這份來自所有器官的贊吧:
參考文獻
[1]Nikbakhtian, S., Reed, A. B., Obika, B. D., Morelli, D., Cunningham, A. C., Aral, M., & Plans, D. (2021). 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 2(4), 658–666. //doi.org/10.1093/ehjdh/ztab088
[2]心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ww.who.int/zh/health-topics/cardiovascular-diseases#tab=tab_1
策劃制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八云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詹麗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神經內科教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生化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腦血管病分會委員
李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會員
策劃丨張林林
責編丨張林林
審校丨徐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