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撤銷7個本科專業的公示背后,是一所高校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主動突圍,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5年7月,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一則公示引發廣泛關注:學校擬向教育部申請增設游戲科學與技術、電子競技、品牌學3個本科專業,同時擬撤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等7個本科專業。
這份看似簡單的專業調整名單,背后映射出的卻是一所頂尖傳媒學府在面對技術變革、社會需求和國家戰略時的深刻思考與戰略布局。
01 時代變革:專業調整的深層動因
中國傳媒大學的專業調整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組成部分。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已有36所高校擬撤銷52個藝術類本科專業點。
在這場大規模專業調整中,“就業率”與“同質化” 成為關鍵詞。
教育部2024年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繪畫、音樂表演等傳統藝術專業連續三年就業率低于60%,而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等交叉學科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
中國傳媒大學的新增專業精準對接了市場需求。游戲產業與電子競技行業正處于快速增長期,對高素質專業人才需求旺盛;品牌學則響應了國家品牌戰略,服務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大需求。
02 戰略考量:中傳改革的四維布局
應對AI時代,重塑教育體系
中傳第二屆本科教育大會的主題揭示了他的核心關切——“構筑AI時代高質量傳媒人才培養體系”。
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中傳沒有選擇被動應對,而是主動重構整個教育生態。
學校大力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動人工智能的“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
優化專業結構,實施“四個一批”
中傳的專業調整并非“一刀切”,而是基于系統性的“四個一批”專業建設方法:關停并轉一批、升級改造一批、重點建設一批、規劃設計一批。
通過這種分類施策、精準調整的思路,中傳的專業體系布局得到了系統性優化,新聞傳播、藝術傳播、信息傳播等優勢特色進一步凸顯。
強化通識教育,培育復合人才
中傳成立“中傳學院”,構建“大通識+小通識+專業”的培養體系,形成“4+1+1”的建制格局。
這一改革打破了傳統專業壁壘,使學生在大一、大二階段接受廣泛通識教育,大三再深入專業學習,培養既有寬廣視野又有專業深度的復合型人才。
服務國家戰略,瞄準未來需求
中傳的信息傳播學院正是在傳播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的,旨在培養適應技術革新、行業變遷和國家需求的高素質信息傳播人才。
廣告學院更名為“廣告與品牌學院”,聚焦“品牌學”與“計算廣告”兩大核心,響應國家品牌戰略。
03 改革啟示:專業調整的更大圖景
中傳的改革是中國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一個典型代表。
教育部最新發布的《2025年度專業申報指南》鮮明釋放出信號:原則上不再受理綜合類高校新增表演、美術學等傳統藝術專業的申請。
對未來的藝術生而言,選擇專業需要更加理性的“三看”策略:看院校屬性、看課程設置、看產業對接。
今天的專業調整,是為了讓明天的學生能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讓真正熱愛藝術的人不被陳舊的教育體系所辜負。
中國傳媒大學辦公樓前,那塊“立德、敬業、博學、競先”的校訓石靜靜矗立。而今天,校園內的變革比石頭更堅毅:傳統專業悄然退場,新興領域昂首登場。
教室內,教師正在利用AI打造“一人一策”的個性化教學生態——專業的撤銷與新增,終將匯入一個更大的敘事:教育強國,傳媒何為。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