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這條軌道上,AI正準備開啟一次“離地”進化。
11月9日,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舉辦“數智空天論壇”,來自中日澳的院士、企業家將在現場圍繞“太空智能,開啟太空AI新紀元”展開對話。論壇關鍵詞從“星座計算”“智能載荷”到“太空智能系統”,指向一個共識趨勢——AI算力不再局限于地面,太空正成為下一輪AI基礎設施博弈的新前線。
無獨有偶,過去兩周,海外也有多個太空計算的消息對外發布。美國Starcloud公司搭載英偉達H100與谷歌Gemini大模型的衛星發射升空,谷歌也公布“太陽捕手計劃”(Project Suncatcher),要在軌構建由81顆TPU組成的AI計算集群。
SpaceX與亞馬遜則相繼釋放出太空數據中心的長期構想。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曾提出,將依托Starlink V3衛星在太空組建數據中心,目標是在軌實現每年100吉瓦的供電能力。亞馬遜創始人、藍色起源(Blue Origin)掌門人杰夫·貝佐斯則公開談到,未來10到20年將在軌構建千兆瓦級的AI算力集群,并判斷“最終在成本上擊敗地球數據中心”。
不過,與硅谷還剛起步或還在計劃中不同,中國的太空算力已經初具雛形。
早在今年5月,國星宇航即啟動“星算計劃”,完成首批太空計算星座部署,構建具備5POPS在軌算力與100Gbps星間激光通信能力的軌道網絡。當前,該星座已具備全球最大的太空計算能力,并已啟動面向行業用戶的商業服務。
11月6日,其“零碳太空計算中心”項目作為成果代表之一,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十大首發名單。
跨過了早期試驗階段,國星宇航的產品化路線清晰:直接把AI節點“分布”到太空,組網、運行、商用,一步到位。
這種策略背后,不只是節奏的提前,更是路徑的分岔——面對AI基礎設施競賽,是繼續拉高地面數據中心的上限,還是另起一套面向軌道空間的系統。
一、當地面數據中心漸近極限,太空計算成為選項
AI模型的增長速度,正在推高對計算資源的剛性需求。過去一年,模型體量與推理調用量同步增長,哪怕Google宣稱將Gemini能耗降低了33倍,但整體能耗仍在持續上行。能源成本,正在成為限制算力擴展的第一道墻。
而電力只是一面。當AI模型規模進入萬億參數級別,數據中心不再只是“供電問題”,更是“結構問題”:芯片間互聯需要超低延遲,數據調度依賴高帶寬,冷卻方案受限于熱密度瓶頸。這些制約不是線性的,而是呈指數上升。
于是,一個想法被重新提出——把數據中心搬到太空。
太空幾乎擁有理想的供能環境。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光照持續、能量密度高于地面8倍,不需為晝夜調度負擔設計。極低溫環境也有利于被動散熱。理論上,如果能在軌實現低功耗運行、可靠通信與可控部署,太空將成為不依賴地面電網的“天然算力島”。
但理論之外,是一串棘手的技術挑戰:星間通信、軌道控制、輻射防護、散熱機制……這些問題并不新鮮,卻因AI模型的分布式運行特性變得更難。谷歌“太陽捕手計劃”計劃提出的星座布局半徑僅1公里、互距200米,就是為了解決鏈路預算問題,
用密集編隊壓縮能耗門檻。但哪怕如此,它仍只是“驗證方案”,最早的原型發射要到2027年。
而現實的窗口,可能比想象更短。
二、一次部署,就能運行模型、形成計算網絡
如果說Google還停留在“可行性實驗”階段,那么一個在軌能夠運行AI模型的計算星座,已經在今年5月給出了答案。
5月14日中午,國星宇航在酒泉發射的12顆計算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完成了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的部署。
該星座具備三項關鍵能力:在軌執行模型推理的計算能力(單星峰值744TOPS,整軌5POPS)、通過100Gbps激光鏈路實現穩定互聯的組網能力、以及搭載80億參數天基模型的在軌運行能力。不是“采集數據再回傳”,而是直接在軌處理、只回傳結果。
這一項目并沒有從試驗星起步、也未采取逐步擴容,而是一次性部署即具備完整運行能力。
三、從星座組網到商業化驗證,中國企業已經走通了
入軌之后,國星宇航的太空計算星座也已進入商業使用階段。
今年9月,國星宇航與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首次在軌AI模型運行任務,將交通路網分析模型注入“星算”星座,對廣州琶洲區域遙感圖像進行處理,用時3分鐘內完成推理與結果下傳。這一流程不僅顯著縮短響應時間,也節省了90%以上的地面傳輸帶寬。
此次任務以付費形式完成,是太空計算首次進入商業化運行流程。相較傳統方式,該流程顯著減少下傳數據量和處理延遲,已被用于支持佳都科技的智慧交通系統。
這不是一次測試,而是由企業實際提出模型需求、調用軌道算力完成任務流程的案例。對于“太空算力是否可用”,它給出了一個明確答案。
與此同時,國星宇航的“星算計劃”也并非孤立工程,其背后已形成了初步的生態網絡:
1、在科研層面,已與之江實驗室聯合完成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的研制并實現在軌交付,同時與北京郵電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圍繞語義衛星星座等關鍵方向展開技術攻關。
2、在產業層面,攜手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在軌推理任務,將交通路網分析模型注入星座運行并成功回傳結果。此外,還與開普云、軟通動力、鐘吾大數據集團、千方科技等多家企業建立“星算計劃”合作伙伴關系。
3、在資金鏈層面,已先后與建信金租和中銀金租達成總額100億元的融資租賃合作,用于支持星座擴容與衛星研制;
4、在戰略發展層面,02組星座已正式發布,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計算衛星“天秤-10”單星算力突破10POPS,計劃于明年發射,將進一步提升軌道AI算力的覆蓋范圍與密度。
“星算”計劃不再是一組衛星產品,而是一套正在拓展中的太空AI基礎設施體系。
結語:太空,是一次計算主張的轉向
太空并不只是AI算力的備用場所,而是一次關于“計算主張”的方向性轉向。
在地面資源逼近物理極限之際,“把算力往上搬”并非想象力的沖動——就像曾經從單機到云,從中心化數據中心到邊緣節點,如今算力正在被進一步“解放”到軌道空間。
在這場變局中,中國企業也已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是率先完成從概念驗證到商業部署的實踐者。
軌道之上,太空算力不是一場技術炫技,而是一次基礎設施演化的現實進程。而這一進程,在中國,已完成落地,正加速迭代,真正稱得上遙遙領先。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