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最新表態,像一顆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在國際輿論場激起層層漣漪。法新社28日報道披露,澤連斯基公開宣稱烏克蘭“準備與俄羅斯再作戰兩到三年”,同時強調歐洲必須提供“穩定的財政支持”以維持戰爭能力。這一罕見措辭,與其此前關于“七至十天內制定停火計劃”的說法形成微妙反差,瞬間將俄烏沖突的長期化、復雜化趨勢推向輿論焦點。
一、 “打兩三年”背后:財政勒索還是戰略預告?
澤連斯基的發言看似是作戰計劃,實則是向歐洲遞出一張“財政軍令狀”。他直言不諱地要求歐洲證明“有能力為烏克蘭提供長期資金”,甚至將歐盟動用凍結俄羅斯資產的計劃與此綁定。這種將戰爭時長與外部援助直接掛鉤的表述,暴露出烏克蘭戰場背后的殘酷現實:沒有資金,就沒有持久戰能力。
然而,這種“明碼標價”的戰爭宣言,也折射出烏克蘭的困境。戰爭持續21個月,烏克蘭經濟瀕臨崩潰,兵員短缺、武器依賴度攀升,澤連斯基的“兩三年”計劃更像是對歐洲的“攤牌”——要么持續輸血,要么面臨烏克蘭防線崩塌的風險。而歐盟近期提出為烏克蘭提供兩年額外資金的方案,似乎正在回應這一要價。
二、 停火談判與導彈要價:矛盾信號下的博弈邏輯
耐人尋味的是,澤連斯基在宣稱“長期作戰”的同時,仍通過美媒釋放“七至十天內制定停火計劃”的消息,甚至向美國索討可打擊莫斯科的“戰斧”導彈。這種“邊談邊打、以打促談”的策略,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指控形成呼應——拉夫羅夫直言歐洲所謂的“立即停火”只是為烏克蘭爭取重整軍備的時間。
更值得玩味的是俄美互動細節。拉夫羅夫透露,原定的布達佩斯會晤由美方主動提出又單方面“推遲”,反映出大國博弈的反復性。澤連斯基此時高調要求遠程武器,既是對俄施壓,也可能試圖撬動美俄直接對話的杠桿。但問題在于:西方是否愿意為一場可能持續數年的代理人戰爭持續“買單”?
三、 國際輿論分裂:疲勞感與焦慮感并存
澤連斯基的“兩三年”宣言,在國際社會引發兩極反應。歐美陣營中,部分國家仍主張“必須阻止俄羅斯勝利”,但民眾對援助的疲勞感日益明顯;而全球南方國家更多質疑:為何不將資源用于和平談判而非軍事升級?
俄羅斯凍結資產的挪用問題更成為爭議焦點。歐盟若開此先例,不僅將面臨法律挑戰,還可能加劇全球金融體系的信任危機。澤連斯基將這一計劃稱為“作戰資金源”,無疑是在挑戰國際規則底線。
四、 戰爭走向:消耗戰沒有贏家
俄烏沖突早已超越軍事層面,成為一場混合了地緣政治、經濟消耗與意識形態的持久戰。澤連斯基的“兩三年”時間表,暗示烏克蘭已接受戰爭長期化的現實,但這也意味著更多生命與財富的湮滅。
然而,戰場節奏并不完全由基輔或莫斯科決定。特朗普態度、歐盟內部分歧、俄羅斯經濟韌性、全球南方態度……變量交織下,澤連斯基的“預告”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既呼吁西方堅定立場,也為可能出現的談判僵局預留臺階。
寫在最后
澤連斯基的“戰爭倒計時”,與其說是軍事預測,不如說是一份寫給西方的“戰略賬單”。當戰爭時長被量化為“兩三年”,當和平進程與導彈要價同步推進,國際社會不得不面對一個尖銳問題:這場沖突的終點究竟是談判桌,還是更深度的消耗戰?答案或許不在基輔或莫斯科,而在那些掌握資金與武器鑰匙的國家的抉擇中。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