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微瀾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再一次,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下手了!
就在11月14日,阿里的千問APP上線當天,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白宮連夜緊急拋出“國家安全”備忘錄,指控阿里巴巴協助中國軍方威脅美國。
隨后阿里巴巴和中國駐美使館相繼辟謠和駁斥。
科技戰烽煙再起。
在《金融時報》看來,白宮的指控反映出了美國對中國云服務、人工智能以及中企相關技術發展的擔憂日益加劇。
而在這場美國精心策劃的指控背后,我們需要重點了解幾個問題:
為什么美國在當下這個節點對阿里發起指控,美國在害怕什么?
為什么是阿里千問讓美國生出了緊迫感,阿里又是如何應對?
在這場中美AI競賽的背后,更深層次的邏輯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美國對阿里“下手”這件事,很多不了解的人會覺得突然。
但事實上,真正關注AI界的人士就知道這不是美國的心血來潮,因為阿里Qwen(ps:阿里千問APP正是基于阿里Qwen最強模型打造)已經在硅谷乃至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風暴:
先是在今年10月份,英偉達CEO黃仁勛在2025GTC大會上表示在全球開源模型中,英偉達與Qwen斷層領先,并且來自中國的Qwen已占據開源模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這一領先優勢還在持續擴大中。
緊接著,在10月22日,愛彼迎Airbnb CEO布萊恩·切斯基在媒體采訪中公開表示,公司正“大量依賴阿里巴巴的Qwen模型”,并直言“比OpenAI更好更便宜”。
這一言論更是在美國引發熱議,美國AI知名專家Nathan Lambert甚至表示:硅谷看起來是建立在Qwen之上的?
此外,還有馬斯克、推特創始人杰克·多爾西、李飛飛等美國一眾科技大佬紛紛點贊通義千問的開源大模型。
并且,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眾科技大佬不光是口頭點贊,更是直接將Qwen應用到了企業當中,如亞馬遜在加速布局的人形機器人領域采用了阿里Qwen模型;多家日本新興AI企業和阿聯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均以Qwen為基礎模型進行了二次開發。
從硅谷到日本、阿聯酋等國,可以說,Qwen已在AI領域展現出了強悍的“統治力”。
而這就觸犯到了美國當前最重要的“命脈”——在AI這件事情上,美國政商兩界,尤其是美國硅谷正進行著一場價值超1萬億美元的世紀“豪賭”。
早在今年1月份,由美國特朗普政府牽頭,OpenAI、軟銀集團和甲骨文公司聯合主導推出了“星際之門”計劃,在未來四年內投資5000億美元建設下一代AI基礎設施,確保美國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
而在今年9、10月份,短短幾周時間內,OpenAI、英偉達、AMD、甲骨文和英特爾等硅谷科技企業更是砸下天文資金,開啟了“抱團”內循環模式,并且美國政府也默許這種巨頭間的“聯盟”。
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政商界達成了一個共識,美國當下的困境想要得到解決,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AI領域帶來的大爆發。
但商業社會中有一個不變的鐵律,同樣成本下的更高品質,或者同等品質下的更低價,永遠是具有第一競爭力的。
這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也是全球化的基本規律。
過去這套邏輯對美國最有利,所以美國堅持;但當這套邏輯對美國不利時,美國就開始搞雙標路線:
在AI領域,Qwen的闖入,無疑打破了美國的AI內循環,讓美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危機,甚至美國擔心自己的AI投入最終淪為他人的“嫁衣”。
于是美國對阿里下手了,所以,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高舉“安全“之旗,使一些損招、壞招。
阿里千問今天的遭遇,不過是現代版的“君子無罪,懷璧其罪”。
能夠預見,白宮連夜緊急拋出“國家安全”備忘錄,指控阿里巴巴協助中國軍方威脅美國,只是美國對阿里“使壞招”的第一步,后續顯然還會有更多手段出現。
回顧過去美國針對日本東芝、法國阿爾斯通等境外企業的打壓手段,你會發現總是那么幾樣:
設置貿易壁壘,提高關稅,壓榨企業的利潤;
限制本國供應商對你的原材料供應、技術支持,從產業鏈上游遏制你的發展;
通過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企圖通過威逼利誘,讓對方“認罪就犯”……
總結來看,美國對外采用的,是一種“規則霸權”,即:
先制定一套對美國有利的規則,并要求全世界按照這套規則來,但如果有人能在這套規則下依然能對美國形成挑戰(或者當下的規則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了),那么他們就改變規則(或者說,重新定義規則)。
但美國忽略了一點,中國企業不是日本東芝,也不是法國阿爾斯通,不會任人宰割。
曾經美國想用芯片卡我們的脖子,以為鎖住了我們的硬件,就能鎖住我們的未來。
但他們沒想到,我們的芯片產業在短短幾年就追趕了上來,盡管還有差距,但已經不擔心“斷供”的問題了。
并且要知道,今時已不同往日,過去面臨科技戰,我們是被壓著打,沒有還手之力,只能臥薪嘗膽。
但今天在AI競賽上,中國是能夠和美國抗衡的,其中阿里的Qwen又是佼佼者,這里再列幾組數據:
1.全球下載量及衍生模型雙第一。從2023年至今,Qwen已開源300多款模型,囊括文本、編程、圖像、語音、視頻等「全模態」,覆蓋0.5B到480B等「全尺寸」,在全球主要模型社區的下載量已經突破6億,衍生模型突破17萬個,Qwen超越Llama成為全球第一的開源模型家族。
過去三年,阿里保持穩定敏捷的研發節奏,堅持最大力度的全面開源策略,推動Qwen為代表的中國開源模型實現對美國頂級模型的追趕乃至反超。如今,Qwen穩居全球AI大模型第一梯隊。
2.全球貢獻第三。根據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指出,中美頂級AI大模型性能差距大幅縮至0.3%,接近抹平,阿里Qwen重要模型貢獻度位列全球第三。
3.持續屠榜。Qwen大模型屢次斬獲Chatbot Arena、司南OpenCompass等權威榜單“全球開源冠軍”、“國產模型冠軍”,多次登頂HuggingFace、Github的最熱趨勢榜單。
4.最多企業接入。目前,Qwen已經服務了超100萬家客戶,包含寶馬、西門子、星巴克、歐萊雅、渣打集團、萬豪、LV等全球頭部品牌。據國際權威調研機構沙利文(Frost&Sullivan)最新報告顯示,在2025年上半年的中國企業級大模型調用市場中,Qwen占比位列第一,是中國企業選擇最多的大模型。
越到難時,越做難事。可以說,阿里Qwen上演了一個在中國AI領域需要領軍者時,主動站出來持續向上突破,向下扎根的故事。
還值得一提的是,無懼美國的壓力,阿里的Qwen在橫掃硅谷后,更是直接上線了千問APP。
作為基于Qwen最強模型打造的一款同名個人AI助手,千問APP全面對標ChatGPT,加入到全球AI應用的頂級競賽。
并且,千問APP的價值,不僅僅只是個人AI助手這一功能,其最大的價值是在于借助Qwen的開源技術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一個以Qwen為底層、以中國開源生態為核心的AI系統入口。
當中國AI以“基礎設施”的形式嵌入到世界技術版圖時, 這也正是阿里千問大模型開源的價值所在。
開源,就意味著全世界的科技企業都可以基于Qwen進行開發。這不再是中美兩家公司的競爭,而是中國引領的‘開放生態’和美國主導的‘封閉生態’的競爭。
他們筑起高墻,我們打開大門。
世界AI的牌桌上,曾經只有一個玩家在制定規則。但現在,另一個玩家帶著最強的開源模型和億萬用戶的場景落座了。
過去三年時間里,千問大模型已經贏得了全球開發者。而當千問APP國內版和國際版相繼上線后,新的AI牌局,才剛剛開始。
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
縱觀歷史,我們從來不惹事,但也從來不怕事。我們始終敞開懷抱,期待在良性競爭中,尋求合作與共贏。
但是這一次,當阿里千問以開源之姿登上世界舞臺,當中國技術的力量開始重新定義全球AI格局時,美國又坐不住了。
商場如戰場,雖無硝煙,卻早已刀光劍影,情勢永遠比你我目光所及的要洶涌澎湃。
這不是普通的商業競爭,阿里千問被美國指控這件事,本質上是一場關系著中國有沒有發展高科技、發展AI的權利,有沒有資格參與制定未來規則的根本性較量。
這不是某個企業的難題,而是我們所有國人都要面臨的難題;這也不僅是科技和經濟的角逐,更是關乎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某種程度上來說,千問的命運其實就是國家命運的一部分。
也因此,除了前進,我們別無選擇。
除了突破,我們別無選擇。
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
面對即將到來的風浪,阿里從來都不孤獨,千問不是唯一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但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風浪中,我們看到,中國正在走得更加從容;而中國的科技企業們在面臨美國和其他強敵打壓時,也在不斷迎難而上,開創出更加廣闊的天地和未來。
此時此刻,不由想到高爾基的《海燕》: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云,它叫喊著,……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一堆堆烏云,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是的,猛烈的風暴終將到來,但是縱使千瘡百孔,也絕不屈服;即便前路艱險,依然昂首向前。
祝福阿里,加油千問!
排版 | 小元
審校 | 微瀾 輪值主編 | 夏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