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訊江蘇
發布時間:2025-10-18 18:14 | 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宣傳部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據南京大學消息,楊振寧是南京大學名譽教授,曾多次到訪南京大學,并于2000年曾在南大設立了“楊振寧獎學金”,十分關心青年人才的成長。
根據南京大學報2000年的記錄,談及“楊振寧獎學金”的設立,時任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教授講過一段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2000年10月底,楊振寧先生受華英文教基金會的資助和邀請來南京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在一次交談中,楊先生了解到大陸高校貧困生現象較多,很多學子在物質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努力學習,他便有了設立獎學金資助學生學習的想法。
他把自己在南京期間所作的幾場學術報告的報酬捐獻出來,包括2000年4月參加《華英講座》所得的10000美元講課費,當年10月底楊振寧博士又欣然把5000美元的支票交給蔣樹聲校長,作為南大楊振寧獎學金的第二筆基金。另外南京大學也作了一部分配套資金,使獎學金基金總額達到50萬元。這也是楊振寧先生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獎學金。
作為名譽教授,楊振寧對南京大學感情篤深,他曾說“覺得有責任幫助那些成績優秀,有創新能力的貧困大學生。”據悉,該項獎學金是楊振寧自己出資在國際上設立的第一個獎學金,面向南大全校本科生,每年評選出10名獲獎者。
2001年10月28日,79歲高齡的楊振寧冒著晚秋的微寒,又一次風塵仆仆地來到南京大學浦口校區,親自為獲得首屆楊振寧獎學金的同學頒獎,并再次以報告會的形式暢談科學工作經驗以及對青年人成才的體會。
楊振寧表示,“認識自己的潛能,把握有發展前景的學科,是青年人攀上科學之顛的關鍵”。他結合親身體會,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科學之路的。
楊振寧說:前不久我住在北京,有一天打開窗子遠遠看見曾經就讀的小學,我頓時感到自己的生命像畫了一個圓,又重新回到起點。我和藝術家熊秉明先生是小學同學,小時候就表現出不同的愛好和志趣。老師都說楊振寧能學科學,而秉明將來可以搞藝術。我很小時,父親就教我等差積數、等比積數,我學得很快并牢記到現在。等我做了父親,我把這些教給孩子,他們也學得很快、很好,但不久都忘了。為什么呢?這說明學習是一件事,而是否了解學習的重要性并以之為樂,則是另一件事情。“青年人正確認識自己的潛能,了解自己的專長、愛好,以學習和研究為樂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楊振寧強調,大學生、研究生把握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學術研究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教書20多年,見過成千的研究生,他們書念得一樣好,但工作后成就差別很大。成功的人并不是比別人聰明,這里面有個了解學術信息,選擇科研方向的問題。如果你現在選擇日后10年、15年注定有很大發展的領域,成功的機會就大得多。對中國學生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成功的人不‘死’讀書,而是善于把握學術前沿信息,并在工作中彌補知識缺陷”。
2015年,楊振寧再次來到南京大學,參加南京大學生命化學協同創新中心學術論壇,現場發表了一段簡短的演說,并聊起了自己對南京大學的印象。他表示,南京大學是中國最重要的幾所大學之一。“我第一次來參觀南京大學是1972年,那個時候我來了還看見我從前在西南聯大念書的時候的幾位老師。那個時候他們在南京大學。以后我來過很多次,尤其是80年代90年代。所以我跟南京大學也有很密切的關系。”
這是楊振寧第一次來到南大仙林校區,仙林的環境讓他感到“講究”。“這個新校區我沒來過,這次來了以后發現這個地方蓋的一些新樓都很講究。我想各位年輕的同學應該了解到你們很幸運,因為你們比你們的父親,你們的祖父輩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好的研究環境的機會要好得太多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