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兩架美軍機相繼在南海墜毀,前后間隔30分鐘。美軍墜機第二天,中方在外交部記者會上稱,愿意協助打撈。
當地時間26日下午2點45分,美國海軍一架隸屬于第73直升機海上打擊中隊的MH-60R“海鷹”直升機從“尼米茲”號航母上起飛執行任務,沒多久,飛機墜海了。半小時后,另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機,也從同一航母上起飛,然后,同樣墜海。
這不是訓練時的小插曲,而是兩起接連發生的墜機事故。六名機組成員雖然都被救起,但美方自己也承認——原因不明,正在調查中。美方這次的回應可謂相當低調,低調的背后透露出一種詭異感。
美軍南海墜機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25日,中國海事局湛江分局剛剛發布航行警告:10月27日至11月15日,南海部分海域進行試驗活動,禁止駛入。
禁航時間從27日開始,為期半個月。按理說,美方艦機應該早就掌握了通告內容。可偏偏就在此時,美方兩架主力機種接連“出事”,地點都在南海。
有外媒說是機械故障,有人懷疑電磁干擾。畢竟南海上空早已是各類信號密布、雷達交錯、偵測頻繁的區域。對抗越激烈,設備越容易“發脾氣”。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方的通報沒有坐標,因而我們無法得知具體墜機方位。南海面積超過 350 萬平方公里,從馬六甲海峽一直延伸到菲律賓以西,是半個歐洲那么大。美軍這次墜機,只說“South China Sea”,但沒明確哪一段。再者,南海氣候復雜、濕度高、氣流亂,是全世界飛行事故最多的海域之一。加上“尼米茲”號艦齡老、艦載機維護強度高,機械或操作問題都有可能。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我方發布南海禁行令,就被西方媒體的敘事帶節奏。
要知道,這可不是美國海軍第一次在南海出事。2021年,美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撞山”——說是撞上海底山脊,其實暴露了他們的測繪漏洞。2023年,美偵察機與他國軍機“擦肩”險撞。如今又是“雙機墜海”,時間只差半小時。南海,對美軍來說,儼然成了一片“危險水域”。
南海早就不是地理問題,而是戰略坐標。這里,是中美力量的“試金石”。美軍的“自由航行”,其實就是“存在秀”;中國的“禁航通告”,則是一種“行動聲明”。這場角力沒有硝煙,但每一個波浪都藏著玄機。
美軍墜機之后,美方表態比較低調,只說“正在調查”。——這話熟悉不?每次都是這句。可真相往往不在聲明里,而在動作里:接下來,美方可能會降低在南海的活動頻率,或者調換偵察路線。同時調查原因、檢查裝備,以便給國會一個交代。所以未來一兩周,你可能會看到“尼米茲”號航母暫時遠離南海核心海域,改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方向活動。這是美軍的避險常態,不是撤退是調整。
但是把時間線拉長看,美軍不會馬上走。南海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支點”,無論是其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還是“聯合偵察”,都是他們維持地區存在感的象征。退一步,他們擔心被解讀成示弱;進一步,又怕再出事故丟人。美軍可能暫時“靜下來”,但不會“退下來”。南海這片海,他們輸得起飛機,卻輸不起存在感。
而再看中國這一邊,27日,中方表示,出于人道主義考量,愿意協助美方打撈,但要在美方先開口尋求幫助的前提下。
另外,我方最近半個月的封海期,顯然不是為了普通演練。那通常意味著:有重要測試——可能是導彈,也可能是新裝備。
眼下,美軍墜機、封海令生效、東盟峰會和APEC又接連召開,整個亞太的氣壓都在變化。南海,正在醞釀一次新的“戰略潮汐”。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