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當腦極體團隊走在深圳會展中心的人潮中,我們不禁感嘆,中國消費還是迎來了它真正的崛起。
這一天是2025消費電子創新大會(CEIC 2025)開幕的日子。這場以“新電子?新體驗?新消費”為主題的消費電子展會,有來自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家科技企業和超過2000個科技新品參展。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展會三日觀展總人數高達5.22萬人,其中來自海外54個國家和地區的參會嘉賓及國際買家近1000人;線上直播觀眾人數超過1000萬人。而我們的親身感受是,現場絕對堪稱人潮洶涌。當我們關注到一個展品或活動,想要回頭去看看的時候,經常因為被人流推著向前而無法行動。
從這一天所感受到的極致熱情回頭看去,是中國消費電子事業漫長而孤獨的遠征。曾幾何時,中國消費電子是低端、組裝、產業鏈單一的代名詞。被認為是空有銷量,沒有技術的“空殼產業”。但今天,我們已經掌握了全棧化的消費電子核心技術;開始在AI、超高清、萬物互聯等領域引領變革;曾經遠渡重洋想要展示自己的中國品牌,如今相聚在自家門口。這些因素,濃縮在了CEIC這個屬于中國的消費電子頂級展會中。所以,我們想要透過數千件展品,去追問一個關于CEIC更底層的問題:中國消費電子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CEIC又如何將這些變化釋放出來?
迎著深圳的艷陽,我們似乎看到了中國消費電子的顏色。那是風浪里的紅。
1974年,合肥無線電二廠用手工焊接的方式,生產出了“黃山牌”黑白晶體管電視機。這件事后來被視作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開端。在隨后的五十年里,中國消費電子馳騁于每一輪市場熱潮。通過電視、白家電、家用電腦、智能手機的一次次風口積蓄能量,走向世界。
2014年,當全球智能手機單季出貨量超過驚人的3.5億臺時,中國也順勢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消費電子領域走出了一個個影響力遍及全球的中國品牌。這個領域的發展,幫助中國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數字化產業鏈。可以說,我們用數十年的時間,才終于擠上了消費電子這張牌桌。
但即使成功如此,中國消費電子在高速增長下依舊留有大量原始問題。比如中國消費電子的產能巨大,品牌眾多,但核心技術積累卻非常薄弱。對存儲芯片、高端處理器、底層軟件與通信技術等有著嚴重的進口依賴。另一方面,中國消費電子普遍缺乏從0到1的基礎創新,而更多是進行來料加工、零部件組裝的產業模式。更多時候是在爭性能參數,比降價幅度,拼產量規模。技術瓶頸、供應鏈不穩定、市場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讓中國消費電子的遠征如同碧海孤帆,足夠悲壯,卻也略顯脆弱。
當中國消費電子跨過五十年的漫長周期,一個巨大的變革機會出現在眼前:全球科技的逆全球化,加速了中國科技走向自立自強的腳步。掌握核心技術成為國策根本,消費電子這個核心領域自然也不例外。與此同時,AI技術帶來了從底層重構絕大多數消費電子產品邏輯的機會。中國核心技術,遇上全球AI變局。二者相加,讓中國消費電子有機會從產能與價格驅動,走向底層創新驅動的新范式。這一次,我們不僅要擠上牌桌,還要重新定義牌局的游戲規則。
這種宏觀變局濃縮在“展會”這個端口,就呈現出了這樣一幕:中國消費電子品牌每年要參加數量眾多的全球展會。但這些展會上,我們還是要按照別人的安排展示自己。這意味著這些展會都無法精準、完整展現出中國消費電子產業范式變革這個核心命題。
既然別人的展會已經不足以容納我們的內容,那就不妨自己重頭打造一個。
?CEIC 2025應運而生。它的底色是屬于東方的紅色,填補消費電子領域的三大空白。
CEIC填補的第一重空白,是技術層面深度創新的空白。以往我們認為中國消費電子的核心是來料加工與組合安裝,但很難真正觸摸到基礎與源頭層面的技術創新。久而久之,大家也更習慣在展會上看到琳瑯滿目的消費電子新產品,而不是具有變革意味的消費電子核心技術。
這種態勢在CEIC 2025當中得到了深刻的扭轉。雖然這里的產品展示依舊豐富,但同時CEIC也在深挖作為創新源頭的核心技術,并且深度解讀這些核心技術的實現邏輯與產業化路徑。一方面為源頭創新打開更加可觀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讓全球看到了中國消費電子由產品組裝走向源頭創新這一深刻轉型。
在CEIC上最能代表這一領域成果的,毫無疑問是AI與消費電子的立體融合。此前,國家部委通過了《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出推動端側AI普及,要求2030年AI終端滲透率超50%。AI技術正在消費電子領域快速增長,進而驅動相關網絡、計算、存儲,以及軟件交互形態的整體更新。智能體等AI應用形態,也為消費電子產品展開了全新的想象力。在CEIC 2025上,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消費電子產品都在展現與AI的深度融合。其規模之大,種類之繁,水平之高,應該是目前階段全球范圍內都難以復現的。
另一方面,由中國科技產業打造的底層核心技術,也在消費電子領域展露出長足的進步。比如在這一屆CEIC當中,星閃可謂是大放異彩。來自不同企業,不同領域的星閃+消費電子產品協同亮相。華為預告了“全球首款支持星閃音頻技術的無線耳機 HUAWEI FreeBuds Pro 5 將在本月上市,它將領啟下一代無線耳機極致靜享體驗”。同時也能看到業界首款基于星閃的智能開關柜等全新星閃產品接連亮相。透過這些我們可以清晰得知,類似星閃這樣在中國科技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核心技術已經走向了全面產業成熟,渴望了數十年的消費電子“源頭創新”已經不再遙遠。而CEIC 2025僅僅是這一變化的開端,根據相關預測星閃到2030年將帶動全球10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成為AI時代新的基礎設施。
AI核心技術+中國核心技術,這個組合正在為消費電子的跨世代變革涂上鮮艷的未來之紅。
消費電子產業正處在迭代發展的關鍵期,大量新技術、新交互、新產品形態涌現出來。而過快發展的消費電子技術,客觀上會存在與消費者感知之間的距離感。這就是CEIC填補的第二個空白:全新消費電子技術與用戶感知之間的代差。
消費電子是屬于普羅大眾的科技宴席,這一領域的科技創新必須與消費者保持親密無間,但酒香是怕巷子深的。想要讓大眾以最高效率感知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美好,就需要打造有趣的體驗形式,集中的展示空間,以及足夠真誠的溝通方式。這正是我們在CEIC 2025上所看到的另一重風景。
比如說,鴻蒙在今天已經可謂家喻戶曉。但在CEIC現場可以發現,相當大一部分用戶對鴻蒙給消費電子產品帶來的具體改變了解不多,更多只是知道它是華為手機所用的操作系統而已。而在CEIC 2025當中,參觀用戶可以了解到全新的鴻蒙系統能力,并直觀體驗到豐富多樣的鴻蒙產品。比如HarmonyOS 6開放了鴻蒙智能追焦、鴻蒙智能體、AI防窺保護、3D影像等能力,讓現場觀眾理解了鴻蒙不僅可用,而且好用的真實發展階段。在智能終端區內,用戶可體驗到華為鴻蒙6全系產品,包括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和穿戴設備五大類終端。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鴻蒙6全系產品的全球首次集中展出。透過展示,用戶能夠體驗到鴻蒙如何實現不同終端的無縫協同,將手機導航流轉至車機,實現平板內容實時同步到電腦等。由此一來,鴻蒙設備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或者用戶需要費心費力了解的產品。它們的真實體驗,以及展會現場的真實交流,會讓用戶感知到鴻蒙的誠意與決心。
這樣的溝通累計起來,就在中國消費電子創新與大眾感知之間,涂上了一層親密無間的紅色。
在消費電子的產業變局當中,不僅企業與大眾用戶之間需要建立全新聯接,企業與企業之間也需要搭建新的生態合作關系。傳統意義上的消費電子產業,供應鏈合作模式較為單一,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較為粗放。但在消費電子全新產業范式的建立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模式與協作價值更加多元,這也就要求搭建具有群體性創新能力的全新消費電子產業生態。
為了填補生態協同的空白,CEIC 2025采取了非常多樣的生態協作促進方法,這在全球消費電子展會當中也是罕見的。
具體而言,CEIC的主辦方匯聚了6大國際標準組織,其中包括國際星閃無線短距通信聯盟(iSLA)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聯盟(UWA)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WAA)全球智慧物聯網聯盟(GIIC)全球計算聯盟(GCC)全球固定網絡創新聯盟(NIDA),以及提供服務的深圳市共熵產業與標準創新服務中心(Comentropy)。這六大聯盟從計算、網絡、超高清等基礎技術領域推動著消費電子的產業升級與全新標準凝聚,從而為消費電子產業凝結生態協同提供底座支撐。
CEIC 2025采用了“展、會、節”聯動的模式,從多方位激活產業生態。在現場,我們探訪了CEIC期間舉辦的“星閃杯”應用挑戰賽全國總決賽同期舉行。這一賽事聚焦星閃帶給開發者的全新機會,吸引了大批開發者參加。在智能家居、AI機器人等領域深度挖掘了星閃的可能性,其中不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星閃能力。
在投資領域,CEIC 2025舉辦了創新“碰投會”,邀請了十余家投資機構參與到創新型消費電子項目當中,為高成長項目搭建高效、精準的資本對接通道。
在產業標準化層面,CEIC 2025期間推動了多項核心技術標準的建設與傳播。比如展會期間的菁彩音樂節,融合國樂與科技元素,依托全球首個基于AI技術的音頻編解碼標準菁彩聲Audio Vivid,打造三維聲場沉浸式體驗。在其背后,是中國超高清在視頻、音頻領域標準化的全面成熟,全球超高清的“中國模式”正在成真。
開發者賽事、產業論壇、投融資對接、產業標準推進,這些生態發展推動舉措都還只是CEIC對消費電子產業生態促進的幾個分支,面臨歷史性的產業變局,消費電子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廠商與開發者更需要找到彼此,攜手創新。CEIC為找尋與合作提供了舞臺,為消費電子變局填補了一抹攜手同航之紅。
參加CEIC 2025帶給我很多感想。其中最基本的一點是,我能清晰地感知到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真的迫切需要一個符合產業變革規律的展示空間,一個屬于自己的舞臺。
提起消費電子展,絕大多數科技從業者與開發者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每年1月在拉迪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多年以來,我親眼見證了中國企業走向CES所經歷的復雜的變化。最初,中國品牌千方百計走向CES,甚至在大洋彼岸不斷刷新著展臺展位、傳播聲勢的上限。但在中美科技摩擦爆發之后,中國品牌在CES參展的阻力越來越大,困難越來越大。諸多參展商都告訴我那個階段非常煎熬。再到后來,中國消費電子的諸多核心技術走向成熟,對未來的定位愈發明確。這時CES的框架仿佛已經不能裝下中國消費電子的能力與期待,再去那里也會感覺意興闌珊。
當中國消費電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熟與引領,或許我們必須具備重塑一切的決心與耐心,展會也是其中的關鍵一環。與其把展示自己的希望放在遠隔重洋的他鄉,在別人的框架中游移不定,不如干脆一切都自己來。風由我定,路由我走。在科技領域的方方面面,我們要開始習慣自己決定一切。
今年3月,深圳設立了50億元人工智能終端基金與10億元網絡與通信基金,重點投向消費電子產業鏈。在中國科技自立自強最佳時機,在深圳這片消費電子熱土上,在重新定義游戲規則的關鍵契機里,CEIC應運而生,一樹紅花照碧海。
最近,伴隨《沉默的榮耀》等熱播劇,傳唱幾十年的《珊瑚頌》又在社交媒體上流行了起來。這首歌的歌詞形容中國消費電子的變化,倒是十分貼切:
“云來遮,霧來蓋,云里霧里放光彩
風吹來,浪打來,風吹浪打花常開”。
中國消費電子,面前有云,有霧,有風,有浪,也因此紅得分外分明。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