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晚,小鵬X9發布會上,一臺通電運行的人形機器人被當眾剪開腿部外殼。金屬骨骼裸露,電機與傳感器清晰可見,何小鵬站在一旁,聲音顫抖,幾度哽咽。這不是一場產品展示,而是一次近乎悲壯的技術自證。
就在前一天,小鵬發布人形機器人IRON,其流暢如貓步的行走姿態引發全網質疑:“內藏真人操控。”面對輿論風暴,團隊先發一鏡到底視頻,再于通電狀態下現場剖解機器,用最原始的方式回應最尖銳的懷疑。何小鵬說:“希望這是最后一次證明機器人是它自己。”
這已不僅是技術真偽的澄清,更是一場信任重建的攻堅戰。公眾對高科技的懷疑從未如此具象——當一個機器人走得太像人,我們反而不敢相信它是機器。
IRON的技術底牌并非虛言。其核心“晶格肌肉”以柔性六邊形結構包覆脊椎,能模擬人類肌腱的緩沖與收縮,實現S型自然彎曲;手部22個自由度的諧波關節,精度達0.1毫米,可完成疊衣、握杯等細微動作;搭載2250TOPS算力的自研AI芯片,運行“看懂—想清—做對”的物理世界大模型,使步態具備實時環境適應能力。這些技術組合,足以支撐其高擬真運動表現。
質疑聲源于認知落差。過去十年,人形機器人多為預設程序驅動,動作僵硬。而IRON的動態平衡算法、被動自由度腳部設計與全身200+壓力傳感器,使其能像生物體一樣感知地面反作用力并即時調整重心。這種“活”的運動邏輯,超出了大眾對機器的慣性想象,于是懷疑成了最本能的反應。
何小鵬的哽咽,是理性之外的情感破局。純技術說明往往困于術語壁壘,難以穿透公眾情緒。而他在剪開機器人時流露的真實情緒,激活了社會臨場感——一個企業家將企業聲譽與技術尊嚴押在一刀之下。這種“具身性溝通”比白皮書更有力,它傳遞的不是數據,而是態度:我們不怕被看穿。
但這情緒必須有事實托底。若無前后兩次無剪輯視頻、內部結構公開展示與第三方可驗證的技術參數,哽咽只會淪為表演。小米雷軍在SU7事故后的聲明之所以被接納,正是因“心情沉重”之后緊跟著時間軸還原與系統升級承諾。情感是信任的引信,行動才是炸藥。
小鵬此舉,實為整個中國科技創業群體發聲。何小鵬斷言:三年內,中國必將涌現更高階人形機器人。這不僅是預測,更是宣言——我們不做技術的追隨者,哪怕要親手撕開機器的皮膚來證明。
當一臺機器人需要被剖開來證明它的純粹,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懷疑,更是期待。真正的進步,從不需要隱藏。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