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圈有個數字,讓很多人看了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
這個數字說的是,日本的豐田汽車,現在平均每天能凈賺差不多4.7億人民幣。
一年下來,預計的凈利潤能達到2300多億。
這個賺錢能力有多夸張呢?
咱們國家有18家上市的汽車公司,把他們一年的利潤全都加起來,再翻個倍,都還趕不上一個豐田。
這事兒聽著就讓人心里咯噔一下,咱們自己的汽車賣得那么火,怎么在賺錢這件事上,差距還這么大呢?
更讓人覺得復雜的是,豐田這臺巨大的“印鈔機”,有很大一部分動力是咱們中國市場給的。
根據他們的數據,中國市場貢獻了豐田全球利潤的將近四成,具體算下來是一百五六十個億。
而且,最關鍵的一個指標,叫利潤率,豐田在中國市場能做到18.7%。
這個利潤率是什么概念?
就是說豐田在中國每賣100塊錢的東西,就有18塊7是純利潤落到口袋里。
這個比例,比它在歐洲市場的兩倍還多,也比在北美市場高出一大截。
這就好像同一個面包,在別的地方賣,賺一塊錢,拿到咱們這兒賣,就能賺兩塊多。
這背后的原因,值得咱們每個人都琢磨琢磨。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現在滿大街跑的都是比亞迪、吉利、長安這些國產車,感覺豐田的車好像沒以前那么常見了呀,怎么它還這么能賺錢?
這就得說到豐田在中國市場非常精明的一套打法了。
首先,人家靠的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好名聲,也就是所謂的“品牌溢價”。
咱們老百姓買車,尤其是買家里第一臺或者第二臺車的時候,圖的是什么?
圖個省心、耐用、開著放心。
豐田恰恰就把這幾點做到了極致,并且通過這么多年的宣傳,把“開不壞的豐田”這個印象深深地刻在了很多人心里。
就拿那個叫漢蘭達的SUV來說,很多人都知道它特別保值。
一輛車開個三年,賣二手的時候,漢蘭達能比同級別的國產車多賣出15%到20%的價錢。
這可都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對一個家庭來說,買車是個大件,幾年后能少虧幾萬塊,這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還有像皇冠陸放這樣的混動車,前兩年甚至還要加錢才能提到車,照樣有人排隊買。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大家相信這個牌子,愿意為它的可靠性和保值率多花錢。
這份信任,就是豐田最厚的利潤來源。
其次,豐田在控制成本上也是一把好手。
咱們可能以為,賣這么貴的車,用的零件肯定都是日本進口的,成本很高吧?
其實恰恰相反。
豐田在中國賣的車,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了90%。
說白了,就是發動機、變速箱這些關鍵大件,很多都是在中國本地的工廠生產,用的是咱們中國的供應鏈。
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采購成本低、物流費用少,還不用交那么多關稅。
一邊用著相對便宜的國產零件,一邊賣著帶有“日本品質”光環的高價錢,這一進一出,利潤空間就拉得非常大了。
有分析說,跟幾年前相比,豐田現在在中國生產一輛車的成本,足足能省下一萬多塊錢。
這省下來的,可就都變成了白花花的利潤。
再來看看它的市場策略。
現在咱們的國產新能源車,打得最火熱的是哪個價位?
基本上是十幾萬到二十萬出頭的市場。
為了搶客戶,今天你降價八千,明天我送全套家電,價格戰打得是刀刀見紅。
但你看豐田,它很聰明地避開了這個競爭最慘烈的區域。
它的主力車型,像凱美瑞、RAV4榮放、漢蘭達,都穩穩地占據著20萬到35萬這個中高端市場。
這個價位的消費者,很多都是有家庭、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他們買車考慮得更周全,可能對車里那塊屏幕能不能刷抖音沒那么在意,但對這車以后小毛病多不多、保養貴不貴、耗油高不高這些問題特別上心。
豐田的產品正好就對上了這部分人的胃口。
所以你看,很多人家里的第一輛車是豐田的卡羅拉,過幾年換車,升級一下,還是選了豐田的凱美瑞。
這種用戶的忠誠度,是非常可怕的。
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的汽車企業,就拿銷量冠軍比亞迪來說,一年賣出去四百多萬輛車,這個成績單拿出來絕對是世界級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驕傲。
但是,在光鮮的銷量背后,也有我們的難處。
比亞迪賣一輛車,平均下來的凈利潤大概在九千塊錢左右。
而豐田呢,在中國市場賣一輛車,凈利潤是兩萬三。
這個差距就很明顯了。
我們現在很多車企,還處在一個“以價換量”的階段,就是先用比較低的價格把市場份額搶下來,讓更多的人先用上我們的車。
這個策略在發展初期是很有必要的,但長遠來看,如果整個行業都陷在低利潤的泥潭里,那投入研發、提升技術的錢從哪兒來呢?
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3.9%,這比很多傳統工業的利潤率都要低,說明大家賺錢確實都挺辛苦的。
說這些,絕對不是要貶低咱們自己的品牌,更不是說大家就不該買豐田。
市場是開放的,消費者用自己的錢投票,買誰的車都是自己的自由。
只是,透過豐田這份亮眼的財報,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我們的優勢在于,新能源技術和智能化配置已經遙遙領先,產業鏈反應速度快,產品更新迭代也快。
我們的不足在于,品牌的價值還需要時間去沉淀,怎么讓消費者覺得,買一輛國產車,不僅僅是因為它便宜、配置高,更是因為它代表著一種高品質、一種信賴,愿意為它的品牌價值買單。
這需要我們拿出更可靠、更耐用的產品,提供更完善、更貼心的服務,一步一個腳印地去積累口碑。
讓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看到很多自主品牌在努力向上了。
像理想、蔚來,還有比亞迪旗下的仰望和方程豹,都在沖擊更高端的市場,并且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
這條路肯定不好走,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但這是我們從一個汽車制造大國,走向汽車制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不僅能在銷量上領先,更能在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上,堂堂正正地和這些國際巨頭掰一掰手腕。
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自豪地說,中國的汽車工業,強大起來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