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不同,應該互相尊重,要是一味以自己的視角問問題,有的問題確實是很蠢的。
就像美國《紐約時報》日前發了一篇報道,文章重點不是討論中國綠能發展得有多快,也不是在分析電動車產業如何崛起,而是盯上了一個他們看不懂的問題:
“中國綠能工程搞得這么大,為什么中國人不抗議?”
報道里提到,中國在西北地區,比如甘肅、青海、新疆,建設了大規模的風電場、光伏基地,通過特高壓輸電線路把這些綠色能源送往華東、華南這樣的大城市,而這些線路不只是穿過荒漠草原,還跨越了很多村鎮,經過了不少人的家門口。
按照美國記者的理解,只要一個國家有大工程,尤其是靠近民居的電力設施,肯定就得引起反對,起碼也要有居民出來表達不滿,但他們看了一圈中國相關的報道,沒找到什么抗議新聞,采訪到的村民大多數還表示支持,這讓他們很困惑。
其實從2014年以后,咱們在全國范圍內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主要方向就是從煤炭為主的傳統發電方式,逐步轉向太陽能、風能、水電等清潔能源,尤其在風電和光伏領域,中國這幾年走得非常快。
我們的光伏面板不僅出口全球,在國內鋪設的速度也特別快,比如內蒙古的風電基地,甘肅敦煌的光伏走廊,還有河北張北、青海海南都成為了綠能輸出的大基地。
這些地方產出的電,不能在本地消耗掉,因為人口密度低、工業需求少,所以必須通過電網傳輸到用電密集的地區,這就涉及到特高壓輸電的問題。
特高壓不是普通電線桿子,它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電力傳輸技術,可以穩定、高效地把幾千公里外的電能送到城市里,中國在這個領域是全球領先的,從技術到建設速度,都是第一梯隊。
像張北—雄安的特高壓線路,從立項到建成用了不到兩年,而這條線路承擔著把北方的風電送入華北電網的重任,還有青海—河南的特高壓,光是這條線,就能解決中原地區一部分缺電問題。
這些線路穿越的地區,有些是人煙稀少的荒地,但也有不少村莊,這種大工程在別的國家,特別是美國,可能得拖上十幾年,因為土地征用、環保評估、公眾聽證會、司法訴訟一輪接一輪,最后甚至可能不了了之。
比如美國中部曾經計劃建設一條跨州風電輸電線路,叫“古代快線”,從堪薩斯到印第安納,全長不到1300公里,規劃了十多年,到現在都還沒完全建成。
反觀咱們中國,為什么能建得快,而且看起來“沒什么人反對”?其實這個“為什么不抗議”的問題,反映了美國媒體對中國社會運行方式的不了解,他們習慣于用美國的社會邏輯套中國的現實,結果當然是看不懂。
在美國,土地是私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要動用私人土地,就必須獲得所有權人同意,哪怕只有一個人不同意,這個項目就可能被卡住,而在中國,土地制度是集體所有或者國有,國家級能源工程在征地時有明確的補償和協調機制。
大部分村民知道這是國家項目,而且最終是為整個社會提供清潔能源,改善空氣質量,所以很多人是支持的,當然,也有個別村民會覺得輸電塔影響了景觀,或者擔心電磁波,但這些問題在實際過程中都有對應的技術解釋和補償措施。
比如國家電網會安排技術人員上門解釋,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合理補償。
再一個,美國媒體總認為,抗議才是表達意見的唯一方式,在他們的印象中,只要老百姓不滿,就一定會上街游行、拉橫幅、喊口號,但這其實是不同社會文化造成的誤解,在咱們中國,不滿并不是不能表達,而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有時候是通過村委會反映,有時候是通過人大代表遞交意見書,有時候是通過網絡留言渠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政策確實讓大家感到改善了生活,那反對的聲音自然就少。
像北京的空氣質量這幾年有明顯改善,就是綠能發展的直接結果,以前北京冬天一到就是霧霾,天是灰的,很多人戴口罩不是防病,而是防灰。
現在藍天白云多了,呼吸都順暢了,這種變化,不是靠宣傳出來的,而是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很多人家里有孩子、老人,空氣好一點,健康狀況就能改善,這比什么道理都管用。
電動車的發展也類似,中國電動車這幾年爆發式增長,原因之一就是國家在綠能上投入大,電力供應更穩定、更清潔,再加上政策鼓勵、城市限號等因素,大家愿意買電車。
電車多了,對石油依賴少了,空氣污染也減少了,像深圳、杭州、成都這樣的大城市,電動車已經成了主流出行工具,您在街上隨便看一眼,大概率都能看到好幾輛新能源車。
其實,美國媒體看到這些變化,表面上說是“好奇”,實際上更多是“不服氣”,他們不明白,中國怎么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推進這么大規模的能源轉型,而且還沒引發社會動蕩。
這不符合他們認知里的“發展邏輯”,他們不愿意承認,咱們在推動大型公共項目時,有一整套成熟、高效的機制和經驗,他們寧愿相信是“壓制輿論”,也不愿相信是“有效治理”。
還有一點他們忽略了,那就是咱們這些項目的背后,其實是一個高度協同的系統,從技術研發,到政策制定,再到地方執行,企業配合,每一個環節都緊扣在一起。
比如特高壓項目,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地方政府、科研機構、施工單位,幾乎是無縫銜接,而且很多項目在開始前就已經完成了環境評估、安全檢測和社會影響分析,不像美國那種“邊開會邊建設邊被告”的模式。
當然,并不是說中國沒有問題,每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挑戰,但在綠能和電動車這個領域,中國的確走在了前面,美國想搞清潔能源也不是沒嘗試,比如加州也在推廣電動車,德州也有風電項目,但推進速度遠遠慢于中國。
美國記者總是把自己的情況當成“普世標準”,覺得全世界都該按照他們的方式來表達意見、推動項目,但現實是,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社會結構,不同的價值觀念,不能一概而論。
中國的綠能發展之所以能跑得快、建得成,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是政府在推動,企業在參與,老百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
所以,中國人為什么不抗議?答案其實很簡單,不是不抗議,而是沒那么多需要抗議的,如果一個項目讓生活變好了,環境變干凈了,電價更穩定了,大家自然就愿意配合。
真正的基礎設施項目不是靠吵出來的,而是靠干出來的。
有時候,不是人們不發聲,而是大家都是勁兒往一處使,把目光投向正確的遠方。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