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這幾天科技圈里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件事,就是英偉達的老板黃仁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放出的話。他直截了當地說,中國在人工智能這塊兒有兩大優勢,搞不好就會超過美國,把西方甩在身后。這事兒發生在2025年11月5日,正好是中美經貿關系有點緩和的當口兒。那天兩國剛公布了暫停部分關稅的細節,讓大家覺得貿易戰暫時消停了點。可黃仁勛的這番言論一出,又把注意力拉回到科技競爭上。
英偉達作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龍頭企業,黃仁勛的觀點自然分量重。他在金融時報的采訪里提到,美國現在在人工智能芯片上還領先中國,但這種優勢維持不了多久。中國企業已經在快速追趕,尤其在生產最先進的芯片方面。黃仁勛強調,中國的數據中心和計算資源布局越來越完善,這直接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進步。
他還點出西方現在的心態問題,說美國和英國被一種悲觀情緒包圍,互相不信任,這會拖累自己的發展。采訪內容一發布,馬上被多家媒體轉載,像雅虎財經、路透社和福克斯商業頻道都詳細報道了。黃仁勛的背景大家都知道,他是英偉達的創始人,從1993年就開始帶隊,把公司從游戲圖形處理器做成人工智能硬件的霸主。現在英偉達市值高居不下,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人工智能芯片的熱賣。可他這次沒吹自家產品,而是實打實分析競爭對手的優勢。
這讓不少人覺得靠譜,因為黃仁勛一向說話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采訪中他用了具體例子來說明問題,比如人工智能訓練需要海量電力,中國那邊成本低得多,這就讓本地企業能大刀闊斧地干。相比之下,美國的電力價格高企,企業運營負擔重。黃仁勛還提到,中國政府在能源補貼上下的功夫,讓芯片研發更有底氣。采訪剛結束沒多久,英偉達股價就小幅波動,市場顯然對這個警告挺敏感。
硅谷的一些高管在社交媒體上回應,有人同意能源因素關鍵,有人則說美國得靠創新來守住陣地。這事兒也傳到英國議會,那邊官員在辯論時引用了黃仁勛的話,討論怎么提升本土人工智能實力。整個事件從采訪錄制到公開發布,只用了幾天時間,媒體對人工智能話題的熱度可見一斑。黃仁勛的言論還牽扯到全球供應鏈,他提到英偉達此前調整了對華出口策略,以符合美國管制。這讓他對行業穩定性有更多想法。
2025年上半年,中國幾家科技公司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處理器,性能上已經逼近英偉達的部分型號,這點黃仁勛在采訪里也承認了。他用數據支撐觀點,說全球人工智能投資中,中國占比超20%,數據中心建設領先一步。轉而批評西方心態時,他說現在充斥著消極氛圍,這可能阻礙創新。
他建議美國和英國注入更多樂觀,通過政策調整來應對,比如加大本土制造業投資。言論一出,科技界討論熱烈,美國一些投資者開始調整策略,轉向中國相關股票。這次事件標志著人工智能競爭進入新階段,各方開始更深入評估各自位置。
黃仁勛具體講了中國兩大優勢,第一是能源成本低得多。中國電力價格比美國便宜一大截,幾乎可以說是免費,這對跑人工智能模型的數據中心來說是天大好事。因為訓練大型模型需要巨量計算資源,電力支出占了大頭。中國企業在這塊兒省下的錢,就能投到研發上。
黃仁勛舉例說,一臺大型服務器在美國跑一年的電費可能上萬美元,在中國成本只是零頭。中國政府還通過補貼政策,進一步拉低能源開支,這讓本土芯片企業開發英偉達替代品時更有競爭力。這些補貼不是一時興起,已經實施多年,不僅限于人工智能,還覆蓋其他高科技領域,像材料供應鏈。第二大優勢是監管環境松一些。
中國企業能快速試水新技術,迭代速度快,而美國那邊規則嚴,審批流程長。這兩個因素加起來,推動中國在人工智能硬件上逐步發力。黃仁勛在采訪里沒回避這些差異,他說美國體制下短期難復制這種模式。能源補貼和電力價格優勢,是個長期系統工程,美國或許沒法輕易模仿。監管方面,美國的多層機制是為了安全和倫理考慮,但也確實拖慢了步伐。
中國企業像華為和寒武紀,在自主研發上投入巨大,推出的產品越來越有競爭力。黃仁勛的分析基于行業數據,他提到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投資上排第一,這為人工智能計算提供廉價電力基礎。整體看,這些優勢讓中國在全球競爭中積累實力,差距越來越小。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