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出門,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出門去,可以遇到新的關系,從而得到幫助;看不同的風景,調整心情;去更適合自己的地方,尋求發展;到經濟發達的城市,找到機會;忘記心中的煩惱,不再內耗自己等。
如果長期在家待著,如井底之蛙,什么都得不到,甚至會郁悶。
然而,很多人出門繞一圈,回來了,或者在某個地方落腳了,但命運仍舊凄苦。
也有人拼得傷痕累累,不得不回到老地方,慢慢療傷。
任何一件事,要成功是有條件的,不是憑空發生。出門改命,也是一樣。
第一個條件:先讀萬卷書,再走萬里路。
在1978年,長沙府湘潭白石鋪的人們,看到一個叫阿芝的少年,一邊學習木雕,一邊模仿《芥子園畫譜》里的畫作。
阿芝家很窮,從小就放牛,貼補家用。外祖父帶他讀了幾天書,但生計太難,只能放棄。
學木工,也是為了謀生。可是阿芝不甘心,總是抱著書不放手。
當地的鄉紳胡沁園動了惻隱之心,收阿芝為徒,讓他有更多讀書的機會。
阿芝學會了畫像。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畫像是很吃香的,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都需要一張還滿意的遺像。
靠畫像,賺了不少錢。阿芝娶了老婆,成了家。
但是他不甘心人生定型。四十歲,一大批同齡人安于命運,可他卻開始出發,決定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用了八年時間,走了江西、廣西、陜西等地,尋找了八大山人等知名畫家的蹤跡。還認識了蔡鍔、黃興等人。
他忽然發現,自己曾經讀過的書,并沒有眼前的山水那么精彩、生動。
百聞不如一見。曾經的讀書、繪畫成績,忽然就陷入了“才疏學淺”的地步。五十多歲,他停止了腳步,畫作更勝一籌,山水寫意,成了他新亮點。
阿芝,就是大名鼎鼎的齊白石。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如果你不讀書,走到哪里,都是兩眼一抹黑。
讀書,是給自己鋪路,也就是打基礎。把山水、歷史、人物,都讀懂了,再出發,你才會興致勃勃,總是能夠在一座山,一棟房子前,想起歷史和文化。
走萬里路,就是對讀書的內容,真實見證,好好實踐。
回到當下,本科生去外面找工作,和高中生去找工作,應該是兩碼事。誰走得遠,一目了然。
世界是寬闊的,如果你不讀書,世界又是狹隘的,你走到哪里,世界都是大門緊閉。
讀書多了,你就有一塊職業的敲門磚。
讀書多了,你每走一步,都感觸歷史的厚重。
讀書多了,你帶著智慧去尋找人生路,目標很清晰。
讀書多了,你很自信,很快就會嶄露頭角。
第二個條件:走了萬里路,再讀萬卷書。
大概是從56歲開始,齊白石已經是大家眼里的先生了。
可是他一改過去的做法,開始專注于魚蝦、白菜等畫作。他對自己的改變,稱為“真天然有趣”。
他還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做很多的美術展覽。
他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衰年變法等。
可以說,后半生,都是拿起筆,寫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創作出自己看過的東西。
在六十八歲的時候,他反反復復研究一只蝦,把蝦的十只腳,改成了六只。蝦在畫面上,動起來了,藝術在這里變得完美。
他很小的時候,放牛,就在村里的星斗塘。他拿起放牛的竹牛鞭,一次次斗蝦。后來走了很遠的路,看過不同的蝦。最后,蝦進入了他的生命,也改寫了他的命運。
后人評價:“蝦成為齊白石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很多人走了很遠之后,又回到了老樣子:渾渾噩噩,混日子。
就像看風景的人,疲憊地回到單位上班。看風景的輕松,也就一兩天而已。
有志氣的人,在走了很遠之后,會記錄自己的生活,總結自己的經驗。走出去,人生就得到了升華。
徐霞客,走了千萬里,寫了游記;李白,顛沛流離中,不忘寫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杜甫,憂國憂民,每一首詩,都是一段歷史;張良、蕭何等人,跟隨劉邦,走到了咸陽,第一時間就是拿起咸陽城的書,還有戶口簿......
很多讀了大學的人,走到外地去工作。也在外地積累經驗,再次深造自己的技術,從而就真正扎根了。這和古人的做法,異曲同工。
一些外出的人,遇到了互相關照的人,也會留下聯系方式,記住對方的恩德,有朝一日要還回去。
世事如書,吃一塹長一智。這才是出門的真實意義。
(齊白石的畫作)
建議大家,多出門,但不要僅僅走馬觀花,具體做法如下。
1.讀幾本書,學到一定的技能,再出門。
2.帶著目標出門,有既定的方向。
4.主動與人互動,記錄彼此的恩德,并回報。
5.做一些戶外活動,鍛煉身體,夯實改命的基礎。
6.排空自己之后,再想辦法充實自己。
人生百年,看起來做了無數的事情,其實就重復了一件事:出門,回家。
常常出門,帶來豐盈的生活,這就是改命。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