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暉折騰威馬,跌宕起伏的背后,國產電車到底有多難?吉利那會兒收沃爾沃,沈暉就是盯技術轉讓的狠角色,幫吉利少走多少彎路。后來他跑去當沃爾沃中國區老大,XC60國產化,售價一降那叫一個拼,銷量直接翻上去。
那年頭,大家都還在琢磨傳統燃油車,電動風正要吹起來,沈暉早已經在主流車企里混得風生水起。
2015年他一拍屁股出來單干,搞出威馬汽車,目標打得很實在:讓普通人買得起智能電動車。剛起步拉來了騰訊、百度的投資,融資一口氣來了20億,工程師、電池、工廠全都要搞起來。
溫州老廠翻新,黃岡砸錢建新基地,自動駕駛團隊一組就是50人,燒錢速度堪比脫韁的野馬。EX5那會兒剛設計,主攻續航,電池直接用寧德時代的貨,快充40分鐘能到八成,配置拽得很。半年團隊膨脹到600人,產能目標一下子瞄到年產25萬輛。
2018年EX5終于下線,4米5的身材,10寸大屏,語音控制導航和空調。首批就給上海出租車投了1000輛,月銷量能穩到2000臺,用戶說座椅舒服,噪音一般般。北京一口氣開了十家門店,試駕活動搞得熱熱鬧鬧。
2019年又融到100億,紅杉也站出來投錢,車機升級加OTA,黃岡工廠正式量產,供應鏈全國拉了200家。疫情前賣得最猛,月銷能破4000臺,還把EX5出口到東南亞,溫州物流做得挺快,三天到貨。
緊接著E5上場,空間大到后排腿部能伸700毫米,續航跑500公里,自動駕駛L2級別,什么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全都整上。融資一輪輪繼續,光2019年到2021年總共拉來410億,團隊膨脹到3000人,海外辦公室也開了,歐洲市場也開始盯著。
零部件國產率能做到80%,但電池還得靠外供,老是卡殼。和蔚來、小鵬、理想那幾個比,威馬定位中低端,講究實用和價格,用戶說智能系統順手,續航不虛。
但電動車這行,說變就變。疫情一來,芯片缺貨,原材料飆漲,車價不得不漲,產量一下子砍半。APP線上賣車、物流跟不上,研發預算一下子砍掉一大塊,專心優化老車型。政府補貼拿了點,但特斯拉一降價,中端市場全亂了,威馬用戶直接跑了10%。
供應鏈一卡,資金壓力就來了,2021年報虧82億,營收才30億,燒錢速度快得離譜。高管工資還死高,光沈暉一年分1.26億,員工獎金卻拖著不發,售后維修點從100家直接砍到50家,修次車一周都不一定好。
2022年更難,銷售2.9萬臺,庫存壓了5000輛,工廠抵押貸款10億,三次上市全失敗。內部行政招一堆,供應鏈預算超標,吉利又告了威馬專利侵權,賠了6.4億。
2023年工廠直接關停,欠薪4000萬,員工罷工,供應商也追債,賬期拖到18個月,整個賬面負債250億,資產才96億,窟窿越來越大。法院直接介入,威馬進入預重整,沈暉消失,APP崩潰,車主解鎖都困難,售后服務癱瘓,零部件缺貨到家。
這邊債主、供應商、員工、車主全都急了。有人說沈暉像賈躍亭,樂視崩盤后人跑美國,債全甩給國內。威馬技術停滯,駕駛艙、研發全散,市場份額從巔峰5%掉到0.5%。同時間比亞迪出口火爆,電車市場一年能賣590萬臺,威馬完全跟不上趟。
法院主導重整,2024年4月寶能系旗下公司出手,首投10億,幫威馬清庫存、復產。員工部分工資補上了,但錢到賬慢。APP部分功能回來了,用戶體驗依然一般,激光雷達等高端配置差好幾代。
2025年威馬規劃著溫州工廠復產EX5、E5,年銷目標1萬沖2萬,收入想做10-20億,甚至還想在泰國搞KD工廠,東南亞、中東市場都盯上。
說是有三步走戰略:先穩住復產,接著加大研發,最后想象著2027年能銷60萬臺,2030年做到年銷百萬、收入1200億。可大家心里都明白,寶能自己債臺高筑,觀致、傳祺那些前車之鑒,威馬能不能翻出來,誰也不敢打包票。
車主售后服務還算跟得上,零件能配,二手市場沒人敢碰,APP功能半殘,供應商分期結賬,協議簽了排隊等錢,整個局面,怎么看都顯得懸。
國產電車這行,卷得像進了絞肉機。頭部玩家還穩著,邊緣企業分分鐘就翻車。威馬的故事,說到底是夢想、燒錢和現實的硬碰硬。沈暉消失后,誰敢再高調說“造車新勢力一定行”?這年頭,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