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的燈光下,何小鵬的手指微微發抖。剪刀尖抵在機器人腿部覆蓋件的接縫處,他深吸一口氣,用力劃下。塑料裂開,露出內部交錯的線纜與金屬關節。臺下寂靜無聲,只有電流的輕微嗡鳴在空氣中震顫。他抬起頭,聲音沙啞:“這是它自己在動——我想,這是最后一次,我要證明給所有人看。”
2025年11月6日晚,小鵬X9發布會上,何小鵬當眾剪開人形機器人IRON的外殼。此前一天,他已發布一鏡到底視頻,拉開背部拉鏈展示晶格肌肉與諧波關節。但質疑未息。這一次,他在通電運行狀態下拆解,情緒失控,幾度哽咽。這場近乎悲壯的自證,不只是對“機器人藏人”謠言的回應,更是一個技術理想主義者在輿論風暴中的獨白。當公眾用娛樂化眼光解構前沿科技,創新者如何守護真實的邊界?何小鵬的淚水,折射出中國科技創業者在躍遷途中最真實的重量。
2004年,廣州天河區一間不足二十平米的辦公室里,十二個年輕人擠在幾張折疊桌前。何小鵬盯著屏幕上UCWAP瀏覽器的加載進度條,耳邊是投資方掛斷電話的忙音。聯想投資拒絕了他們,理由是“移動互聯網太早”。他低頭看了看自己印著“副總經理”的名片——那是為了顯得體面些而刻意設計的偽裝。沒人相信一個從亞信辭職的工程師,能做出改變手機上網體驗的產品。但就在那一年,UC瀏覽器用戶突破百萬,端云協同架構讓WAP頁面加載速度提升三倍。何小鵬后來回憶:“最難的時候,不是沒錢,是沒人信你做的事有意義。”
這種“被懷疑”的記憶,貫穿了他此后二十年的創業軌跡。2014年創立小鵬汽車時,他再次被貼上“門外漢”標簽。互聯網人造車?業內嗤之以鼻。2019年首次展示自動駕駛功能,視頻被指“造假”;2023年飛行汽車匯天A868亮相,網友調侃“低空蹦極”。每一次,他都選擇正面回應。2024年特斯拉公開指控小鵬“抄襲”自動駕駛技術,要求其公布源代碼,他直接在社交平臺回擊:“等你在中國被我們打敗,別驚訝。”語氣強硬,背后卻是連續七年研發投入超百億的沉默支撐。
IRON機器人的爭議,不過是這條質疑長河的最新支流。2025年科技日上,身高175cm的IRON以近乎人類的步態走過T臺,貓步輕盈,肩頸擺動自然。社交媒體瞬間炸鍋:“耳朵都有,肯定有人!”“穿的是緊身衣吧?”小鵬團隊試圖用技術參數解釋——全自研晶格肌肉系統、每秒千次環境感知、仿生步態算法——但大眾更愿相信陰謀論。何小鵬明白,這一次,數據不夠用了。他必須用一種近乎儀式的方式,讓真實可見。于是有了那場剪刀劃破外殼的瞬間。物理拆解,是最原始也最有力的證明。
“他其實可以不這么拼。”一位接近小鵬內部的供應鏈人士說,“發個白皮書,開個技術發布會就夠了。”但何小鵬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這背后,是更深層的戰略焦慮。2024年前三季度,小鵬凈虧損67億元,單輛車虧損超六萬元。資本市場質疑聲起:為何還要投入機器人、飛行汽車這些“非核心”業務?“他不是不知道風險,”公司早期投資人之一透露,“但他堅信這些技術終將耦合——機器人是AI的物理載體,飛行汽車是三維交通節點,Robotaxi是出行終端。他要的不是一個車企,而是一個物理AI生態。”
這種遠見常被誤讀為冒進。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會上,何小鵬宣布“重新聚焦汽車主業”,加強成本管控。這被外界解讀為戰略收縮,但他私下對團隊說:“聚焦是為了跑得更遠,不是停下。”他堅持開放IRON的SDK,推動開發者共建應用生態;已與寶鋼達成合作,探索工業巡檢場景。在他看來,真正的護城河不是某一款車,而是技術系統的協同進化能力。
發布會結束后,有員工拍下何小鵬獨自站在實驗室的照片。IRON靜靜立在角落,腿部裂口尚未修補。燈光映在他臉上,疲憊中透著釋然。六年前,他在UC被雷軍以“加入才投資”相逼,最終換來俞永福加盟;如今,他用一把剪刀,換回公眾對技術真實性的片刻信任。創新者的宿命,或許就是在懷疑中前行,在誤解中堅持,在一次次自證清白的過程中,把未來一點點鑿出形狀。
2026年,小鵬計劃推出三款全棧自研Robotaxi,并實現IRON的規模量產。全傾轉固定翼飛行汽車A868已進入試飛階段。何小鵬的物理AI世界仍在擴張。而那場哽咽的拆解,將成為這個時代技術創新者精神圖譜上,一個無法抹去的坐標——當世界用娛樂解構嚴肅,總有人愿意劃開表象,讓真實裸露。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