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中美經貿博弈的棋盤上動作不斷。
美貿易代表都要動身前往馬來西亞,中美將迎第五輪貿易交鋒了,結果談判還沒正式開始,特朗普跳出來放出狠話。
稱說要是中美談不攏,11月1日起中國可能要支付155%的關稅,還嘴硬說“中國正在支付55%的關稅”。
特朗普在這個關頭倉促加碼,看來是中方之前的管制目的達到了……
倉促加碼
來了,來得真快,中美之間的第五輪經貿磋商已經提上日程,這次的會面地點選在了馬來西亞,美方的代表團,依然是由財長貝森特和老搭檔賈米森領銜,他們的專機將在10月24日抵達,預示著一場為期四天的激烈博弈即將拉開序幕。
很多人都看出來了,美方這次顯得有些被動,就在不久前,中方一系列精準的反制措施剛剛落地,拳拳到肉,打得美國不得不重新評估局勢,現在他們選擇坐下來談,與其說是主動,不如說是被逼到了談判桌前。
這一點,財長貝森特自己也沒藏著掖著,他公開對外放話,這次去馬來西亞,擺在第一位的任務,就是要想辦法阻止中方進一步升級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這話一出口,大家心里都有數了,中方之前的牌,確實是打在了美國的“七寸”上。
然而,就在談判即將開始的節骨眼上,特朗普政府卻又一次祭出了他們最擅長的極限施壓戲碼。
特朗普在白宮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時,突然對著記者放出狠話,計劃將對華商品的關稅稅率,從之前已經很夸張的100%直接拉升到155%,生效日期就定在11月1日,仿佛是要給談判代表送上一份“臨別大禮”。
自斷財路
說實話,關稅這個工具,特朗普已經揮舞得有些讓人審美疲勞了,他曾經甚至喊出過高達245%的驚人數字,但結果呢?除了在新聞頭條上熱鬧一陣,并沒有真正嚇退中方,如今這個155%,更像是一種姿態,一種不甘示弱的表演。
真要把155%的關稅落實了,最終買單的絕不會是中國的工廠,而是成千上萬的美國普通家庭和企業,有機構估算過,這筆額外成本將輕松超過千億美元,這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消費者來說,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所以說,這個所謂的“更猛烈”的關稅,不過是特朗普談判工具箱里一件聲勢浩大、卻越來越失靈的鈍器,它看起來嚇人,但每揮舞一次,對自己造成的反噬傷害也越大。
除了關稅,技術封鎖也是美方另一件威脅性極強的武器,美國那邊正醞釀著,要對所有包含美國技術的軟件出口進行限制,這個范圍可就廣了,小到設計芯片用的EDA軟件,大到我們日常用的筆記本電腦,甚至是天上飛的噴氣式發動機,都可能被波及。
聽起來確實挺可怕,但細想一下,這更像是一張“不可能打出的牌”,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現代工業體系里,軟件和硬件是深度綁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限制軟件出口,往往意味著搭載這些軟件的硬件設備也得跟著遭殃。
這就陷入了一個典型的“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困境。為了不讓中國用你的軟件,難道連裝著軟件的筆記本電腦、噴氣發動機這種高附加值的產品也不賣了嗎?這無異于自斷財路。
精點穴位
除了稀土和大豆,中方還有一個“對等報復”的典范,那就是特別港務費,針對美方此前對中國港口設備發起的301調查,中方自10月14日起,開始對相關的美國船只加征特別港務費用。
這完全是“以牙還牙”的邏輯,根據路透社的測算,一艘萬箱級的美國貨輪,進一次港可能就要額外支付高達100萬美元的費用。
更妙的是,這項費用的設計還留了后手,規定未來將逐年上漲,一直持續到2028年,這等于把未來施壓的主動權,也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讓美國的航運企業感受到了最直接的經濟痛感。
在談判的棋盤上,雙方的“工具箱”一亮出來,高下立判。美國手里的牌,要么是像關稅那樣,效果越來越差、反噬越來越強的“鈍器”。要么是像技術封鎖那樣,威力巨大但輕易不敢動用的“核武”,這讓他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特朗普計劃在磋商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0月27日,動身訪問日本,會見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日本能夠“接盤”一部分美國的大豆和液化天然氣,這種在關鍵時刻求助于盟友的舉動,恰恰是其自身陷入困境、選項不多的無奈體現。
所有人都清楚,日本的體量,遠無法彌補失去中國市場帶來的巨大空缺,這種訪問,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效果,更像是一種姿態,一種給自己找臺階下的外交表演。
反觀中國,情況則完全不同,一方面,中國的反制工具箱里,還有很多精準有效的牌可以打,另一方面,來自外部的壓力,尤其是技術封鎖的威脅,正在客觀上倒逼和加速中國的技術自立進程。
這可能是一個痛苦的蛻變過程,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將外部挑戰轉化為內部發展動力的戰略機遇,一旦中國在芯片、軟件等核心領域實現了自主可控,那將徹底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重塑全球科技格局。
結語
所以馬來西亞磋商,盡管美方依然擺出了強硬的姿態,言辭間充滿了威脅與恫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們手中真正好用的、能打得出去的籌碼,其實已經不多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