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漫長的價格下行周期后,從2025年第二季度開始,尤其是最近的一個多月,全球存儲芯片合約價出現了罕見的非線性暴漲行情。其中,DRAM與NAND價格在數月內經歷了從兩位數到在部分細分市場甚至高達數倍的增長。
驅動原因并不復雜:以英偉達H100為代表的AI加速器對高帶寬內存的貪婪需求,正迫使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存儲巨頭將產能從傳統的PC DRAM和NAND,大規模轉向利潤高得多的HBM(即高寬帶內存)。這種"AI虹吸效應"導致傳統PC用DRAM和NAND供給趨緊,進而迫使PC制造商面臨材料成本大幅攀升的壓力。
這場顯而易見的對整個PC行業利潤率構成威脅的風暴周期中,投行和分析師將矛頭對準了幾家傳統以渠道與低價量化取勝的OEM廠商,如戴爾、惠普與宏碁;但意外的是,它們普遍將聯想集團與蘋果公司視為可能在這一波存儲價格上行周期中將"免疫"甚至長期將"受益"的例外。
支撐上述分析師們的邏輯也不復雜,這兩家廠商之所以能幸免,要么憑借企業客戶占比極高,具有較高的成本轉嫁能力,要么憑借供應鏈霸主地位和品牌溢價。如果說有什么共同點,那就是兩者在跨周期與抗風險能力上有豐富的應對經驗。
存儲暴漲傳導鏈
從供應端看,如上文所述,AI 數據中心對高階內存和高性能SSD(固態硬盤)的需求暴增,導致廠商將產能優先投放到利潤率更高、被高端客戶優先承接的產品上;這直接導致中低端 DDR(雙倍數據速率)與客戶端SSD面臨供給被擠壓、交付優先級下降,進而推升現貨與合約價格。
2025年,全球DRAM市場總收入預計將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HBM占比雖不足30%,卻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利潤增長。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幾乎將所有先進制程產能轉向HBM和企業級SSD,以滿足英偉達、AMD和云廠商巨頭的需求。SK海力士已宣布其HBM產能2025年全部售罄,美光HBM3E訂單排到2026年,三星則將DDR4產能降至2025年的20%以下。
這種局面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傳統PC DRAM供給驟減。筆記本電腦物料清單(BOM)中,DRAM+NAND占比通常為10-18%,在高配機型中可達20%以上。若以一臺平均售價8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計算,存儲成本上漲20%意味著BOM直接增加30-50美元。若廠商無法完全轉嫁,這將直接吞噬3-6個百分點的毛利率。
消費者導向廠商首當其沖,這直接威脅到戴爾、惠普、宏基的利潤率。其中戴爾、惠普和宏基的PC業務高度依賴消費市場。根據IDC和Gartner最新數據,2025年前三季度,惠普消費PC占比約55%,戴爾約45%,宏基更高達70%。
消費市場對價格極端敏感,2025年全球消費PC平均售價僅為620美元左右,且競爭激烈。在這個原本就是紅海的競爭環境中,促銷戰幾乎從未停止。
在存儲成本暴漲后,這些廠商面臨兩難:提價會導致銷量下滑,不提價則毛利率被侵蝕。摩根士丹利在2025年11月17日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中認為,戴爾和惠普是對存儲價格上漲"最敏感的公司",預計其2026財年PC毛利率將下降2-4個百分點。基于此,報告同時下調了戴爾(從增持到減持)、惠普(從平配到減持)和宏基母公司廣達的評級,而對蘋果維持增持,聯想則由增持到平配。
考驗護城河
存儲芯片的大幅漲價正在重塑整個 PC 行業的成本結構,成本上漲對聯想集團與蘋果公司在PC業務上的利潤率穩定并非毫無壓力。但是,兩者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與客戶結構都很大程度規避了這種周期性擾動。
上述摩根士丹利報告認為,當下供應鏈已開始呈現兩級分化現象:擁有鎖定合約的廠商可維持較低成本,但未鎖定者被迫以高價在現貨市場搶貨,這正是PC整機廠利潤分化的核心根因。報告認為這一輪漲價不是"價格問題",而是"供給問題"。
也就是說,這本質是一個供應鏈惡化的問題:因缺貨與交付延遲,導致OEM 被迫接受溢價采購。事實上,一些廠商在 2025 年上半年至今沒有足夠的對沖或長期合約覆蓋,當現貨與合約價格飆升時,短期內不得不以更高成本采購,造成毛利沖擊。
那么,成本、價格、利潤在供應鏈上的傳導是如何發生的?對于OEM廠商,若DRAM/NAND 占 BOM 比例高,且漲價無法完全轉嫁給客戶,渠道庫存價格較低,無法同步調整,最終導致毛利率下降。
這整個鏈條上,如果對DRAM和NAND成本敏感度更高、商業模式依賴渠道與促銷,或者難以轉嫁成本、合約覆蓋率較低,更依賴現貨或短單的廠商,就必須在其中至少一個或者多個環節具有抗風險能力,才可能對沖利潤率下行壓力。
對于聯想與蘋果這兩家企業,之所以在此輪存儲價格上漲過程中受影響較小,且長期可能受益的原因就是在其中一個或多個環節上具有足夠的應對能力。
其中,對于聯想集團,其PC全球市占率已在超過十年穩居第一,在最新的一個季度已超過25%,強大的出貨能力讓其對供應鏈具有足夠的話語權;且在其收入結構中,企業與政府客戶占比超過65%,消費僅占35%左右。ThinkPad和ThinkCentre系列在企業市場擁有近乎壟斷的品牌忠誠度,尤其在金融、制造和政府領域。
上述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亦認為,聯想在 PC 業務上由于企業與商用客戶占比高,其抗成本沖擊能力顯著優于 Dell/HP 等依賴消費渠道的廠商。
企業客戶采購PC的決策邏輯與消費者截然不同:總擁有成本而非單純購置價是核心考量。一臺企業筆記本平均使用周期4-5年,IT部門更關注穩定性、可管理性和安全合規,而非幾十美元的差價。比如,2025年企業端PC平均售價高達1100美元以上,而消費端平均售價只有620美元,這讓前者更容易將成本向客戶傳導。
這種成本轉嫁能力并非偶然,因企業采購通常采用長期框架合同、定制化配置并伴隨更低的價格彈性。企業客戶為性能、穩定性、服務付費意愿更高。且聯想這樣的頭部廠商與主要企業客戶都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這讓其鎖定部分產能的同時,也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季度定價機制。
更重要的是,企業客戶通常以3到5年批量采購合同形式下單,價格調整條款寫入合同,聯想只需提前一個季度通知即可生效。據IDC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聯想商用PC出貨量同比增長15.5%,遠超消費端(同比增長13%),這進一步攤薄了其固定成本。
供應鏈堡壘
聯想在供應鏈上的競爭力同樣存在,基于其連續多年保持全球 PC 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其規模效應可以轉化為供應鏈中的兩個關鍵優勢:
其一是議價能力更強,其實不僅是聯想,市占率較高的頭部廠商不同程度也有此優勢,即存儲芯片供應商愿意給更低的合約價格、提供更好的配額、優先保障交付。這些優勢在供應鏈緊縮環境下,議價能力差異被無限放大,因為供應商更愿意將稀缺產能提供給更大的客戶,而非給規模較小、訂單波動大的廠商。
聯想在供應鏈上的獨特優勢是聯想的采購中心布局于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和歐洲,這種區域級別的多點采購使其能從不同市場獲取最優價格,避免單點供應短缺。
在存儲芯片價格猛烈上行周期里,如果說聯想倚仗的是客戶結構與供應鏈取勝,蘋果的對沖能力更多且更強,除了憑借無與倫比的供應鏈議價能力,其遙遙領先的優勢是在高端產品市場霸主性地位,這讓其可以更快轉嫁成本,幾乎能夠免疫于存儲價格暴漲。
蘋果對上游供應鏈長期保持著絕對控制力。作為全球最大DRAM和NAND買家之一,蘋果與存儲芯片之類的主要部件供應商簽訂的往往是一種"take-or-pay"形式的長期合同:供應商必須優先保障蘋果產能,蘋果則承諾最低采購量并享有最優惠價格。
基于此,蘋果公司不僅能夠保持較低成本競爭,甚至可能借環境變化進一步鞏固產品溢價與行業談判地位。
更關鍵的是,蘋果BOM結構中存儲占比偏低。比如,MacBook平均配備16GB統一內存,但得益于蘋果自研系列芯片的高集成度,實際存儲成本占BOM比例僅約8-12%。此外,蘋果通過提前囤貨和多供應商策略進一步對沖風險。
當然,蘋果的定價權驚人,因其對產品的定價長期遠高于同行,消費者對其"溢價"早已習以為常,這給了這家企業幾乎隨時上調零售價格的足夠自信。
何以有受益者
整體而言,即便是蘋果公司與聯想集團,存儲芯片價格猛烈、非線性的暴漲也會給兩者的盈利能力帶來壓力。
這兩家公司,要么憑借企業客戶的黏性和成本轉嫁能力,要么憑借供應鏈霸主地位和品牌溢價。聯想的對沖能力是通過長期合約鎖定產能、規模議價、多元供應商體系、前置庫存與成熟的商用客戶結構,把存儲芯片價格上漲對毛利的沖擊壓縮到最小,在行業普遍承壓的周期里表現出更強的盈利韌性。
而蘋果的對沖工具則多得多,除了上文所述的供應鏈議價能力最強,其還有擁有大規模長期采購合約、擁有絕對高毛利產品矩陣,幫助其更快轉嫁成本。
這一輪存儲芯片暴漲的所謂"超級周期"大概率還將維持一定時間,從長期看,可以幫助上述兩家公司守住市場份額陣地,甚至可能借機擴大份額。也就是說,其看似是對整個PC行業的集體懲罰,但某種程度上將加速PC廠商的行業分化與洗牌,至少在是市占率上將是如此。
本文來自和訊財經,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和訊財經”APP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