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全球存儲市場掀起一場風暴。閃存龍頭西部數據旗下品牌閃迪(SanDisk)宣布,NAND閃存合約價格一次性上調50%。這是其年內第三次漲價,遠超此前兩次10%的漲幅。消息一出,產業鏈震動,創見、宜鼎國際、宇瞻科技等多家模組廠隨即暫停報價與出貨。市場上“一貨難求”,價格“一天一個樣”。這場突如其來的漲價潮,正悄然推高你我手中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成本。
NAND閃存,聽起來陌生,卻無處不在。它是智能手機里存儲照片、視頻的核心,是筆記本電腦中取代傳統硬盤的固態硬盤(SSD)的“心臟”,也是數據中心海量數據的“倉庫”。簡單說,只要設備需要斷電后仍能保存數據,幾乎都離不開它。從SLC、MLC到主流的TLC和QLC,技術不斷演進,讓存儲容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低。而3D NAND技術的普及,更通過垂直堆疊實現“摩天大樓式”存儲,大幅提升了密度與性能。正因如此,NAND閃存已成為現代數字世界的“數據基石”。
這輪價格飆升并非偶然。根本原因在于AI引發的需求巨變。2025年,全球科技巨頭正瘋狂擴建AI數據中心。一臺AI服務器的存儲需求,動輒60TB至120TB,是傳統服務器的數倍。這些海量數據,正被高速SSD取代機械硬盤(HDD)來承載。然而,希捷、西部數據等HDD廠商并未擴產,交期長達一年,迫使客戶全面轉向SSD。與此同時,三星、美光等存儲原廠為追求更高利潤,將晶圓產能優先分配給AI專用的HBM和DDR5內存,直接擠壓了NAND的生產空間。供需天平徹底失衡,原廠庫存降至歷史低位,議價權完全掌握在賣方手中。
沖擊波迅速傳導至下游。對云服務商而言,AI業務的高利潤能消化存儲成本上漲,他們甚至提前包下未來三年產能。但對消費電子廠商來說,壓力巨大。小米、vivo、OPPO等手機品牌已紛紛提價,紅米K90系列全系漲價100至500元,不同存儲版本的價差也明顯拉大。部分中低端機型為控制成本,被迫將6GB內存降為4GB,或延緩技術升級。筆記本電腦的SSD價格更是翻倍,1TB產品售價突破600元,消費者購買意愿受挫。盡管國家統計局等機構尚未發布存儲漲價對CPI的直接影響,但消費電子領域的“結構性通脹”已清晰可見。
未來兩年,高價或成常態。行業共識是,這輪由AI基建驅動的“超級周期”遠未結束。IDC、Gartner預測,2025年中國存儲產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元。TrendForce(集邦咨詢)指出,企業級SSD需求將持續支撐價格上行,2028年AI服務器中SSD占比將達20%。國內券商與企業也普遍認為,2025至2026年存儲價格拐點已至。短期內,新建產能耗時耗資,國產廠商尚難填補高端缺口。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要么接受更高的購機成本,要么在配置上做出妥協。存儲芯片,這個曾經的“幕后英雄”,如今已成為影響電子消費決策的關鍵變量。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