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突破與密集量產時間表,正將固態電池這一下一代能源技術推向產業化前沿。
近日,清華大學與天津大學聯合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固態電池突破性研究,為固態鋰金屬電池構建出“外柔內剛”的梯度結構界面,解決了固態電池在快充與低溫環境下壽命縮短的難題。
這項技術突破使固態電池在-30℃低溫環境中能穩定循環7000小時以上,突破了傳統固態電解質界面“本征脆性”導致易破裂的瓶頸。
劉杰——現實挑戰不容忽視
隨著技術瓶頸逐步突破,車企與電池廠商紛紛公布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
長安汽車披露,預計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蜂巢能源將于2025年四季度試生產第一代半固態電池。日產、本田等國際車企也宣布了試生產計劃。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預計,“全固態電池2027年開始裝車驗證,真正形成規模可能需要5年到10年時間,預計2030年實現量產”。
盡管前景可期,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仍面臨嚴峻挑戰。固態電池采用全新結構和材料,生產工藝復雜,成本居高不下。當前液態鋰離子電池單體成本為每瓦時0.5元左右,而固態電池材料成本每瓦時在2元以上。
技術路線方面,固態電池領域存在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主流技術路徑。歐陽明高指出,“從全球范圍來看,全固態電池研制逐漸聚焦到硫化物技術路線上”。
當然,人工智能也正成為固態電池研發的加速器。全固態電池AI大模型可實現材料體系智能匹配、設計參數智能選優等功能,讓電池研發效率提升1到2個數量級,節省70%至80%的研發費用。
多路線并行推進與半固態過渡成為中國固態電池發展的務實路徑。通過同步推進三種技術路徑,有效分散研發風險,同時率先推廣半固態電池方案,加快商業化應用進程。
鄧瑞鵬——大規模普及,或許得等到2030年后
充電速度更快、續航更高、不可燃更安全等等,固態電池的優勢確實非常明顯。此前,不少車企均宣布將在2026-2027年間完成量產,不過從最新消息來看,這或許只是期望。
截止目前,至少有8家主流車企和電池制造商已明確推遲固態電池量產計劃,其中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豐田、寶馬等等......其大規模商用時間普遍將推遲至2030。一方面,固 - 固界面阻抗、鋰枝晶生長等核心技術難點還未真正攻克;另一方面,成本高并不適合大規模裝車,都影響著固態電池落地時間。
實際上,此前各大車企對固態電池的“激進量產預期”,多多少少有點“夸大宣傳”的意味,核心技術都未攻破,就在給應用時間,這不耍流氓嗎?
當然,面技術瓶頸,行業也正轉向“半固態先行、全固態跟進”策略,如上汽MG4、廣汽埃安昊鉑HT等等,都已裝車半\準固態電池。所以綜合來看,距離全固態電池真正大規模量產落地,確實還需要時間。
結語:2025年上半年,超過200億元資金涌入固態電池賽道,顯示市場對這一技術的強烈期待。然而,在資本市場熱衷“顛覆性技術”敘事的同時,工程師們仍在實驗室與微米級的材料缺陷較勁。
技術革命向來是漸進式突破的沉淀與累積,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之路既充滿希望,也需腳踏實地。
全部評論 (0)